汪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南部行政主任。美国HRS协会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和电生理分会女医师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和电生理专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全国房颤动专家工作组成员,上海市生物医学起搏电生理专业女医生学组委员,CMIA远程医学与云计算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松江区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
事实上,任何疾病有个过程,从积累到有症状,最终才疾病暴发。心脏性猝死亦是如此,如果身体发出高危警报,就是提醒你该“检修”了。心脏性猝死是发生在院外、急诊室或者运往医院途中,任何心脏疾病引起的、症状发作一小时内的死亡。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通常有心脏骤停证据,而且在死亡之前二十四小时之内病人情况良好。然而迄今为止,发生心脏骤停后存活率仅为大约5%,即使拥有最好的急救系统和早期的除颤实施方案的地区,提高救助存活率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这些人群发生心脏骤停事件之前,预防尤为重要。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汪芳教授表示,器械治疗即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结合合理的药物治疗是科学的预防猝死之道。ICD是一种植入式的心律转复除颤器,它植入皮下能持续监测患者的心律变化,一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将给与相应的治疗,包括电击治疗,及时的挽救患者的生命。运用ICD进行猝死的预防分为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指对已发生过心脏性骤停的患者植入ICD进行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对未发生过心脏性骤停的高危人群建议植入ICD进行猝死的预防。
专家表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让更多的猝死高危患者得到ICD的保护,需要让更多的医生充分认识猝死的一级预防重要性,使猝死高危患者得到关注、筛选和ICD的保护;同时,也需要一个病人易于接受的猝死一级预防的理念;因此,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猝死1.5级预防。猝死的1.5级预防是在现有的一级预防的指南的基础上,增加医生和病人更关注的四个临床症状和指标,加强对猝死风险的关注,认识和接受度。1.5级预防则是建议在满足一级预防条件之外再关注以下四大高危因素:更低的EF值(<30%)、晕厥或晕厥前兆、非持续性室速、频发室早。只要合并这四大高危因素中的一项或多项则需要建议患者植入ICD预防猝死的发生。这一举措的推行有望大大提高高危人群的存活率,成为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新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