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名专栏
一把扫帚,一块抹布,一把铲子……徐汇区龙华街道龙南七村3位阿婆为了保持楼道干净整洁,从1楼“扫”到六七楼,默默无闻一干就是约20年。最近,居委会干部在3幢居民楼清理楼道堆物时发现3把扫帚,这才“发掘”出这段凡人好事。3个并行的故事串起了一段美丽的“三人行”。
捡烟屁股 铲小广告
今年76岁的林素珍阿婆从徐家汇地区动迁搬入龙南七村11号楼已经近20年了。搬来后,因为素爱整洁,热心友善,自称“闲人”的她很自然地走出家门,看到楼道里有什么垃圾,就拾掇清理,渐成平日里的“功课”。
11号楼共7层,12户人家,没有电梯。家住3楼的林阿婆,每天做“功课”都要爬到7楼从“头”开始。“其实我们楼里有专门的清扫员,我只是帮忙‘拾遗补缺’。”她说得很轻松,不过每天捡烟屁股、扫地、擦栏杆、铲小广告,都有“收获”。昨天上午,她从上到下“巡视”一圈后,捡了2个扔在楼道台阶上的烟屁股,还有1个空的香烟壳。看到一户人家门外放了一个满满的垃圾袋,她帮忙扔到了楼下垃圾箱内。记者问,直接用手捡烟屁股不脏吗?“多洗手就可以了。”她说,其实平时最麻烦的不是扫地和捡烟屁股,而是铲小广告,那些小广告贴在墙上、地上、台阶上和栏杆扶手上,甚至贴在楼道天花板和窗子高处,铲起来非常吃力。
收拾完自家楼道,林素珍仍觉不“过瘾”,走出楼道,又在小区里走走逛逛,不时弯腰。记者看到她手里很快又攥了七八个烟屁股。她扔进垃圾箱后,继续边走边找。
一干20年 被誉“雷锋”
本地“原住民”、家住小区46号楼的袁宝娣也是一位爱清洁的“大妈”。昨天,记者来到46号楼时,她正在清扫楼道。看到人影忙打招呼:“不好意思啊,你等一下再上来,灰有点大。”记者和她聊了起来。68岁的她白发苍苍:“干这点事算啥呀。扫扫地,把垃圾袋帮忙拎出去,能有多难?”她家住4楼,每次爬上爬下扫地、擦栏杆大约要花去半个小时。她说,楼道是公共部位,需要“公共”的关心和爱护。如果楼道不干净,就是家里干净了也是不舒服的,只有“里里外外”都干净了,那才舒心。
住在小区7号楼,今年70岁的宁波阿婆林荷美也是一个做事勤快、看不得半点脏东西的人。她20年前搬到龙南七村后,也主动担负起了清洁楼道的分外事。10年前,她不幸得了重病,康复后不忘“旧业”。家人和邻居劝她,楼道有清扫员,你已做了10年“活雷锋”,也该歇一歇了。但她说:你们哪里知道我做好事后的快乐啊,这种快乐可以让人恢复健康。
朴素情怀 感动邻里
记者来到龙南七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袁蓓连连说:“她们简直是我们小区的编外居委会干部呢!”
袁书记说,今年以来,龙南七村开展了“美丽楼道”建设活动。居委会干部在清理各楼道堆物时,先后发现3把扫帚。“这是谁的扫帚,为什么放在楼道里?”这一问,“发掘”出了一段邻里互助的朴素情怀。而且,这样的凡人好事“一而三”。
袁书记还向记者介绍,3位阿婆还走出楼道,成为“七彩龙七志愿者工作室”的成员。她们每天在小区里巡视,看到垃圾就捡,看到不文明行为就劝阻……“这些事说小很小,但做好也不容易。有一次林素珍阿婆还因为‘拆’了乱搭建的丝瓜棚,被居民埋怨……但更多的居民还是从心里佩服她们的。”
本报记者 陈浩 通讯员 冯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