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庞大的企业研发机构“蔓延式”发展,纵横交错成强有力的“创新根系”,浇灌着上海“创新之树”。本报今天一组“探秘创新中心”报道(详见B9-B16版),将深入“创新根系”内部,逐一探寻企业研发中心主动落户上海的内在原因,挖掘鲜为人知的科技创新模式以及独特的创新管理经验。
跨国公司深耕上海
上海是个神奇的大都市,国外商品敲开中国大门,先来这里“下下水”,国内产品走出去也要来此“试试水”。近几年,纷纷落沪的,不只是新颖的各色商品,还有源源不断产生创新产品的研发机构;“投奔”也不再是走亲戚式的落落脚,更多是扎根上海,深耕这片创新热土。
截至目前,上海9700家企业中,1500家设立了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约10万人。其中,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已达378家,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20多家,分别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同时,已有70多家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全球性和区域性研发中心,包括GE、飞利浦、陶氏化学、微软、英特尔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将上海作为其全球研发引擎之一。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空间转移和网络布局,往往预示着世界科创中心的兴衰趋势,而上海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说,一些跨国公司在沪研发机构,已从早期的“服务中国”,发展到“服务亚太”或“服务全球”,这一反向创新模式成重要趋势。例如GE上海研发中心是其全球七大研发中心之一;罗氏制药上海研发中心是其全球五大研发中心之一;AMD落户在上海的研发中心,是其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研发机构。
内企创新会聚上海
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外资企业重研发,国内企业轻创新”,正在渐渐改变。内外资企业研发机构的上海排行榜中,无论是研发机构数量、研发人员、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支出,还是有效发明专利数、创新成果的发表论文数、注册商标等创新成果指标,国内企业已略胜一筹。
华为、商飞、中兴、联想、阿里巴巴、海尔等一大批国内新兴的“重量级”企业,纷纷在上海设立创新中心或研发总部,网罗的研发人才数量众多,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巨大。上汽、宝钢、上海电气等上海本土大企业,也纷纷成立企业研究院或创新中心。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积极与本土企业合作,联合成立技术研发平台或者创新中心。
不过,细看企业在沪研发排行榜,国内企业还有两个指标明显落后:创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额,仅为外企研发产值和产品销售额的一半。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一般都是其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有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的区位优势。杜德斌指出,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标杆,之所以创新活力四射,因为有层出不穷的本土创新型企业。上海还需不断借力和借鉴外来创新研发活力,营造更宽松与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本土的创新“引擎”企业。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