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庭医生的故事
施捷 潘明华
  姚保富 将“养老金”借给病人

  家住天宝路419号的老蒋,5年前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病,由于家庭困难,为了看病治疗,老蒋不得不借高利贷治病。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姚保富医生巡诊时知道了,决定帮他一把。在当地居委会的担保下,姚医生拿出了10万元的“养老钱”,借给老蒋治病。后来,他的病有了好转,自家的私房也动迁了,这才将姚医生借给他的钱还上了,姚医生没要老蒋一分钱利息。

  有人说,姚医生,你怎么这么傻,人家房子动迁了,有钱了,为什么不要利息?姚保富说,我借钱给病人,从没想过要利息,想的只是让病人尽快地健康起来。

  虹镇老街是全市有名的棚户区,为熟悉环境,姚保富的足迹踏遍老街狭窄的小巷。每天早晨7时就到医院,下班没有固定时间,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始终挎着出诊包,骑着那辆“老坦克”,在医院和患者家中穿梭。安国路住着一位孤寡老人马阿婆,姚医生每周都上门查访,为她配药送药,逢年过节陪她聊天,连续17年在她生日的那天送去蛋糕。

  2002年的一天,姚保富正守候在病危的父亲病床前,突然接到一位独居老人的邻居打来呼救电话:83岁梁阿婆头晕乏力倒下。姚保富立刻赶过去,发现老人神志模糊、右侧肢体无力,马上拨打120,并通知家属,护送老人去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直到她病情稳定、子女到达后才离开。

  可是,当他骑着自行车、冒着风雨赶回父亲住的医院,父亲已经与世长辞!那一刻,他悲痛欲绝:父亲临终前没能陪伴在他身边,送最后一程,是终生遗憾。

  顾昊 捐献造血干细胞

  有一次,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顾昊到七宝爱心献血屋献血时,志愿者向他介绍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在征得家人同意后,他申请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的一名志愿者。目前,顾昊已无偿捐献全血5次,累计1000毫升。最近一次的献血是在今年的4月25日。

  今年5月初的一天,正在社区居民家巡诊的顾医生接到市红十字会电话,经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检索,顾昊与一名正在北京接受救治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需要他再次抽取血样精配确定,顾昊当即答应同意捐献。经过与患者高分辨分型检测后配对成功。7月31日和8月1日,顾昊分两次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有幸成为沪上家庭医生中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

  顾昊说,医者,父母心。身为医务工作者,能在诊室之外找到新的一种方式救人,就应该毫不犹豫,全力以赴。哪怕脱下白大褂,依然是一个真正的“生命守护者”。

  陆萍 “签而有约”接“地气”

  从家庭医生试点到全面铺开,陆萍用真心、贴心、耐心、细心、用心切实的情感,使那些“讲不清的”“耳朵背的”“毛病多的”老年病人不但得到了温暖,而且得到了及时治疗。医生爱护病人,病人感恩医生,在陆医生这里,医患关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独居老人王阿姨最有体会。老人患有顽固性高血压,同时患有心脏病。前年冬天,老人血压突然不正常,每天下午4时后,收缩压猛升,甚至达到180mmHg-190mmHg,而舒张压却只有65mmHg-75mmHg,压差很大,给医生用药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然而,陆医生沉着冷静,和言安慰,精心配药,经过几次用药方案的调整,老人脱离危险,血压恢复正常。 

  身为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领头人,陆萍每周有两个下午,陆萍会带队走进社区,探访行动不便的签约居民;走进居委,通过居委干部有效拉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宣传健康生活方式;成立健康沙龙,对居民进行定期健康讲座,为居民提供健康知识教育,评估健康状况、生活方式,指导合理用药,把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到最低。这种“零距离接触”,让居民觉得医务人员很接“地气”,家庭医生制度真正实现了“签而有约”。

  张世娜 与患者聊“家长里短”

  不少家庭医生都遇到过居民不信任的窘境,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世娜也曾经历过。

  家住友谊新村的甘伯伯长年患有高血压、慢支、肺气肿等多种慢性病,以前经常跑三级医院,不相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别说签约家庭医生。当然,多年来三甲大医院专科治疗方式,也让老人每星期都累得精疲力竭。

  张世娜在社区巡诊时得知了老人的情况,便试探着上门做工作。被病痛折磨得丧失信心的老人,见上门来的这么一位“黄毛丫头”,很是怀疑。然而,出乎老人的意料,这位“黄毛丫头”医生,不但专门为他制订了治疗方案,还耐心地嘱咐如何科学服药、预防和锻炼,还通过和老人聊家常,缓解老人的心结。一年后,老人不但病好了很多,心情也好了,观念更有了180度的转变,“缠”着张世娜,要求成为家庭医生签约者。在老人的宣传带动下,友谊居委已有2296名居民与她完成签约。

  10年来,张世娜先后为上万名病人服务过,她的服务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与老人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与患者有聊不完的“家长里短”。渐渐地,每个家庭、每位患者的家情、病情,甚至脾气、爱好等都心中熟知。时间长了,张世娜与每位接触过的患者有了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纽带。

  高文娟 手机24小时待机守候

  徐汇区龙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文娟医生扎根社区15载,她的心已经与签约的881户家庭、2736位居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全日服务,全程照顾,全面负责”是她的追求。数千张名片发进每个家庭,手机24小时待机守候,承载的是暖暖的爱,签下的是满满的信任。朱阿婆一家三代人都是高血压患者,20多种药物放满了两抽屉。老伴潘老伯多次脑梗死成了“植物人”。签约后,高医生为他们进行了整体家庭健康评估,首先为药箱“瘦身”,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同时为潘老伯制定了详细的护理、营养、肢体康复计划。每月帮他更换胃管、导尿管,手把手教朱阿婆如何翻身拍背。有了她的“保驾护航”,4年来,潘老伯六次严重感染都因及时转诊、正确护理转危为安,朱阿姨一家人,包括他们护工的血压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他们改变了“有病只去大医院”的就医习惯,全家都成了高文娟的“铁杆粉丝”,逢人就称赞家庭医生的实惠和贴心。

  本报记者 施捷 通讯员 潘明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安居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文化新闻
   第A23版:演出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专版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家装之窗
   第A3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法谭
   第A34版:新民法谭
   第A35版:新民法谭
   第A36版:上海新城区
   第A37版:夜光杯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阅读/连载
   第A40版:广告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海归心声
   第B04版:公司探营/金市汇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基金纵横
   第B08版:网上网下/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探秘创新中心
   第B10版:探秘创新中心/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探秘创新中心
   第B12版:探秘创新中心/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探秘创新中心
   第B14版:探秘创新中心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探秘创新中心
   第B16版:探秘创新中心/陆家嘴金融城
姚保富等当选“十佳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的故事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家庭医生的故事 2014-12-19 2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