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研,自2013年挂牌成立自贸区至2014年4月止,上海自贸区的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值为0.4。而当偏离度大于0时,即表明在区内产业中存在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
自贸区内产业包括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6大领域,其产业结构的日趋国际化、知识化、信息化,使知识型人力资本逐步取代普通劳动力,成为区内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最重要动力。但目前,大量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缺失,成为制约产业升级和发展的主要变量。这其中既有现有人才存量和质量缺乏的原因,更有受到区内人才政策、法规及跨境流动的诸多限制的因素,使得区内所需人才难以根本到位。
如何进一步优化自贸区产业人才结构?农工党上海市委认为,首要解决的是人才信息数据的不断更新与支持机制。建议与上海市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合作,对自贸区人才领域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进行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挖掘,提供“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服务,为产业人才结构优化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
除推动上海人才现有存量向区内转移,农工党上海市委还建议从境内外引入高端人才,但目前中国人才“绿卡”门槛较高,手续复杂,对人才流动自由度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降低上海办“绿卡”手续的复杂性,理顺申报渠道,为自贸区企业所需的国际研发、创新人才来回进沪提供更多便利性,已成当务之急。
此外,随着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跨境人才流动规模将大幅增加,但区内企业跨境委派员工欠缺明文规定。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突破目前的涉外用工政策,对人才制度与法规予以创新,以放松政府管制,更多反映企业的意愿,促进自贸区内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通讯员 蒋玲 本报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