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保健工作的规范和纪律
傅连暲是最早从事中央领导医疗保健工作的“老资格”,对新到中央领导医疗保障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他都要亲自带一带。之后,除了特殊情况,正常的探访与医疗保健护理,就由力伯畏她们自己去了。力伯畏跟傅连暲去的第一位首长家,就是中共中央社会部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的家。在力伯畏刚参加工作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数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年龄,身体状况都还不错,她们到首长家,主要是一般性的家访,每周探访一次,对于少数年纪稍长或患有一些慢性病症的首长,她们几乎天天要去探访。
解放初期,全国还没有一所以中央领导人为医疗对象的医院。力伯畏等人当初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保障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健康的状态下工作,随时掌握他们的身体情况,对偶发的一般病情进行诊治。另外,就是进行常规的保健护理等,而一旦发现有什么先兆,要及时报告,协助傅连暲安排有关专家诊断的治疗。
在北京医院归属中央卫生部逐渐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主要医疗对象的医院以前,请专家给中央领导人看病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军委卫生部认可后,力伯畏等人就根据这位领导人的症状,通过他们的个人关系,了解相关医疗专家的医术及个人情况,经过了解,确定请某位专家后,力伯畏她们就向这位专家打招呼,预约门诊时间,但并不告知被诊治的人的姓名,而且预约的时间也在医院下班之后。了解专家的情况,当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了解专家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如是否有违进步倾向等。为了中央领导人的安全,这方面的工作都进行得非常谨慎。
那时,去得比较多的是北京协和医院。确定就诊时间后,力伯畏总是先到协和医院门诊大楼前边的台阶那边等着,看见首长的汽车来了,就迎过去,然后带着来人就诊。后来,医院的门卫都认识她了,一看见她来了,就知道过一会儿准有坐车的人来看病。首长来北京医院看病时,门口要填写《出入证》,她只好填写“力伯畏等二人”,以避免暴露首长的身份。
力伯畏还记得,她到中央保健办公室工作不久,曾陪同周恩来总理到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科医院就诊,力伯畏通过在口腔医院当护士的同学联系上了当时的著名口腔专家朱希涛,预约由他来为周恩来诊治。她还通过同学的关系,为李克农安排了心脏方面的检查。这期间,中央领导人到医院问诊治疗,无论是在病历上还是在处方笺上,姓名一栏里填写的都是假名,像毛泽东的名字,沿用的是他在转战陕北时的假名“李得胜”,所在单位填写的是“劳动大学”。
党和国家领导人保健工作的制度和规范,是在保健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完善的。中央保健委员会的第一任领导傅连暲,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要求很严格,每当有新的医务人员来到中央保健委员会,他都要亲自与之谈话,把特殊纪律与保密工作的基本要求、保健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认真地交代一遍。出诊回来,医务人员都要把出诊情况,向傅连暲作汇报,他往往对汇报加以点评,提出哪件做得对,哪件做得不对。力伯畏说:“我们是在傅连暲的耳提面命下,逐渐熟悉了这种特殊的医疗保健工作的。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点评与汇报,逐渐积累了中央高层领导保健的工作经验,经整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套路。力伯畏把这些整理成文字,继而再修订为健全的制度。后来,中央保健局成立,力伯畏当了中央保健局医疗科副科长,向新来的医务人员交代纪律、要求和介绍的人,便由傅连暲变成了力伯畏。每当傅连暲抽不出身直接听取汇报时,保健人员就将出诊的情况,先向力伯畏反映,再由她转告傅连暲。
保健工作的规范和纪律,严格而细致,方方面面都涉及了,甚至有许多是和医疗专业知识无关的。如今在力伯畏的印象里,傅连暲向她们反反复复强调最多的,就是要保守秘密。如在初始阶段,担任首长医疗保健工作的医务人员,尽量不写信,更不允许在信件中提及自己的工作情况,不允许和与工作无关的人员来往,不允许私自到保健对象家去串门;原来的保健对象改变后,不允许再私自与之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