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机构的初衷趋同,都是为好书与读者之间搭起顺畅的桥梁——让好书找到读者,让读者找到好书。然而,“数据论”和“推荐论”所发挥出的不同功效,彼之砒霜,我之蜜糖,最终结果往往令普通读者难下决断。
差异很大 难下决断
昨天,1月8日,由新浪读书编辑部、专家评委与广大网友共同参与的 “2014年度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揭晓。贾平凹的长篇小说《老生》拔得头筹,其他入选十大好书的作品分别是《耳语者》《惜别》《桃花井》《大河湾》《一个戴灰帽子的人》《耶路撒冷》《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21世纪资本论》《采绿》。
光明日报制作的2014年度《光明书榜》不久前揭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丝绸之路》《21世纪资本论》《甲午殇思》等十种图书榜上有名。
《新京报》书香榜作为旗下《书评周刊》的品牌栏目持续关注国内图书市场的动向。它在小说、非小说、经管、学术、生活和儿童六大分类的图书排行基础上,推出年度图书总榜。榜单上那些书名比起新浪榜单更耳熟能详,排名前五是《大清相国》《追风筝的人》《目送》《大数据时代》《百年孤独》,除了王跃文的畅销小说是2014年的出版物,其余座次是历年常销作品。在前20名的排名里,只有《21世纪资本论》和新浪、光明的榜单有重合。
还有更纯粹的数据派,电商亚马逊发布2014年度图书排行榜和Kindle电子书年度排行榜都是以数据说话,排行与图书的可读性画等号。最畅销图书以及Kindle付费电子书榜冠军均为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亚军均为《追风筝的人》,纸质书排行季军为《百年孤独》,Kindle排行榜季军为《解忧杂货店》。
快意书写与执着表达
在出版界和读者群体中,对榜单的制作也各持有看法。
数据派榜单的数据具有可信度,不过,大众口味热闹又趋同,完全照搬,会漏去很多有价值的敢于寂寞的创作成果;而如果在出版人的推荐下,一本图书可能入围好书榜。出版人与书评人的推荐,往往夹杂了复杂的人际情面,更何况榜单制作人过眼图书有宽窄之别,主观性的判断是否会影响到榜单的可靠度?
昨日名列新浪中国好书榜第一的是著名作家贾平凹,他并不特别看重在榜单上位居前列,在哪个榜单落后了。他说,上世纪80年代大学基本上没有排名榜和奖项,但全民都在读文学书;如今到年终时,不管是报刊、网站都有一个书籍排名榜,这说明了当下中国社会对阅读的重视,另一方面有些榜单上鲜见文学书, 也透露出社会上文学落寞的状况。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