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击发生后,媒体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刊不刊发《沙尔利周刊》那些具有煽动性的漫画。
《纽约时报》、美联社等都选择不刊发。《纽约每日新闻》、英国《每日电讯报》等则为漫画打上马赛克。选择刊发部分漫画的媒体中,福克斯新闻网、《华盛顿邮报》等也只是刊发一幅或少量的漫画,以此向读者介绍相关背景,并表示此后将不再刊发。
在解释为何不刊发漫画的一份声明中,《纽约时报》称,这一决定“经过了审慎考虑”。袭击事件发生的第二天,该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以《我不是沙尔利》为题撰文说,《沙尔利周刊》如果在美国出版,它很快就会因为涉嫌煽动仇恨而遭撤资。文章说,《沙尔利周刊》的讽刺方式不应成为主流。“应该向不同信念和宗教的人们表现出尊重,用聆听来引导对话,而不是用侮辱。”
布鲁克斯的想法并非“独一份”。《政治报》9日刊发评论文章《准确地说,我不是沙尔利》,作者梅塞尔分析了能引人思考的讽刺与《沙尔利周刊》所代表的娱乐化“伪讽刺”的区别。梅塞尔指出,《沙尔利周刊》的讽刺对象往往不是滥用宗教权威的行为,而是信众或宗教本身,很多时候甚至根本看不出来它想讽刺的到底是什么,反而更像是在传播偏见、不宽容与玩世不恭的处事态度。尽管如此,《沙尔利周刊》刊发这些漫画的行为并未违反任何法律,遭到冒犯的人也无权用暴力作为回应,但拥有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别人就必须喜欢你说的东西,也并不意味着你就“应该为所欲为”。梅塞尔写道,“对恐怖的全面否定与对受害者的声援不代表对受害者言论的肯定。”
除媒体以外,越来越多人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在谴责恐怖袭击的同时,他们实在无法支持一家冒犯宗教的杂志社。也有人视某些人对《沙尔利周刊》的声援虚伪。长期向《沙尔利周刊》供稿的老牌漫画家霍特罗普则表示,“对这些突然自称是我们朋友的人感到作呕”,他们以前根本没看过《沙尔利周刊》的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