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上敦煌
程绩
“南海一号”模型和出水瓷器 新民图表 制图 董春洁 (图片来源 IC)
2014年12月31日“南海一号”发掘现场 程绩 摄
鎏金腰带
  本报记者 程绩

  “我们每天都很兴奋,因为感觉自己在逐步拼接历史的板块,不断地接近真相。”“南海一号”保护和发掘项目领队孙键说。从1987年被意外发现,到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28年来,宋朝沉船“南海一号”始终在被小心翼翼地保护性发掘,目前终于到了文物大规模提取的关键阶段。

  随着一件件文物被取出,围绕着“南海一号”的一个个谜团可能将逐个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线索也将更加明确。现在“南海一号”还躺在一个大铁箱里,公众有望2017年看到她美丽的容颜。

  “南海一号” 

  广东阳江海陵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一批近日出土的瓷器被集中在一起,“这里几乎囊括了我国东南沿海主要的窑口和种类。”“南海一号”文物保护组组长张欢说。

  这些物品中,有两件造型奇特的瓷器特别显眼,“这是军持(一种盛水器)和六方壶,它是一种净水器,最早是出现在印度和伊斯兰教地区,作为一种宗教用具。”除了瓷器,此次发现的金器,也更精美,“金器都有比较强的异域风格,比如这个底部镂空能装香料的香薰;还有很多可以镶嵌宝石的大戒指,感觉还是西亚和中东地区用的东西”。

  进入文物大规模提出阶段后,每天都会有数十件文物“破土而出”,“经过简单的冲洗,就能看到它们800年前的样子,每天都有惊喜”,现场考古队领队刘成基告诉记者。

  最让刘成基和同事们兴奋的,是2014年11月13日,一个南宋时期雕花漆盘的出现,“那一天我们的发掘第一次进行到船舷外部,发现有一叠器物,并不像瓷器那样显眼,但裸露部分可以看到模糊的雕花。提取出来之后,经过清洗,竟然看到一只保存完好的雕花漆盘,我记得,现场所有的人都兴奋地惊呼起来。”

  “漆盘上带有精美的雕花装饰,见证宋代漆器的精致华美。宋代漆器在过去出土物中非常罕见,这件漆盘堪称精品。”刘成基说。据考古队员介绍,这件漆盘是木胚、呈黑褐色,直径大约30厘米,大体完好,盘沿有破损,盘上有精美的雕花花纹。

  “这应该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刘成基说。目前这只雕花漆盘目前已经被保护起来,未来会作为“南海一号”的“镇船之宝”与公众见面。

  美人出浴

  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宝贝”,重见天日后如何保护是现场考古队员最大的挑战和难题。2007年“南海一号”告别海底之后,就一直安静地躺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水晶宫”里,为的就是保持相同的水下环境,一边保护一边发掘。

  记者看到,陶瓷器在“南海一号”发掘现场被提取后,会先放进一个个蓝色的塑料箱里,经过初步的清洗,就会被送到一个大型的液体箱里。张欢告诉记者这是“脱盐池”,“液体箱里是去离子水,海水含盐量非常高,影响文物保存的一个危险因素,因为陶瓷器上面有很多微孔,会吸收很多盐分,盐分在日常温湿度变化的情况下会析出和结晶,这种结晶反复出现会破坏陶瓷器的内部结构。所以我们要用这个脱盐池来对它的盐分进行脱除。”脱盐完毕后,陶瓷器经过脱水晾干修复,就会被分类保存。

  除了文物需要保护,更加珍贵的是“南海一号”的船体,刘成基告诉记者,如何保护暴露在空气中的木质结构、移除文物上的凝结物,以及在发掘过程中保持船舱的完整性,一直都是“南海一号”发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过去几个月时间,暴露的船板还发现了外来白蚁在其上筑巢,对遗址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已经交由当地白蚁防护专业单位解决。

  记者在现场看到,“南海一号”的船尾破损比较严重,“‘南海一号’有些部位的破坏程度,要超过我们的预计,其中有1987年打捞的原因,也有历年来渔民在生产作业中拖网反复拖挂带来的。”刘成基说。

  据介绍,2015年至2016年间将进行船外挖掘和船体支护加固工作,在2017年底将完成对船体环境再造和船体保护。

  丝路真实

  现场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船头探方进行发掘,这里是“南海一号”的货舱。经过简单的冲刷,洁白温润的瓷器层层叠叠地出现在眼前,错落摆放,器型规格清晰可见,“这是德化瓷,南宋最主要的外销瓷器,当时世界上很多人通过德化瓷知道中国,所以她又叫‘中国白’。”张欢说。时至今日,法国仍旧这样称呼德化瓷。

  除了德化瓷,“南海一号”发现的瓷器,包括景德镇窑系的颖青瓷、德化窑系的印白瓷、龙泉窑系的青瓷、建窑系的黑釉瓷,至少同时集中了江西、福建、浙江三个省区四个窑系的瓷器,品种超过30种,其中相当数量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元朝以前,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张欢告诉记者。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瓷器之路,南海一号就是最好的物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黄铁坚说。

  除了数以千计的瓷器,“南海一号”出土的还有大量的金器、漆木器、铜钱和少量动植物残骸。让现场考古队员印象深刻的,是充满异域风格的金器。

  “我们在船舷外发现了一个漆盒,里面装了34件金器。”记者在发掘现场的实验室里看到一件出土的金项链,由三根金链串成,为纯金打造,具有典型的异域风格。其工艺非常精美、镂空花纹,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手工技术。项链下挂着一条镂空挂坠,可以打开放香料,还挂着一个心形镂空装饰。“太漂亮了!这件金器比之前发现的金器更贵重精美,艺术价值更高。”“南海一号”考古队领队孙键说。

  “这些文物,证实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存在和真实繁荣。”孙键说。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上一共载了多少宝贝?先期探捞过程中,仅仅四个一平方米左右的探方里,就清理出近四千件精美的瓷器。而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考古界目前普遍认为将达到六万到八万件。但具体数字,只有待全部发掘完毕,一一清点后才能给出准确答案。

  寻找主人

  800多年前的一天,一条中国民间商船满载外销瓷器,扬帆出航,准备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远洋贸易。然而,出发不久,它就沉没海底。28年来,“南海一号”的发掘始终伴随一个巨大的谜题:“船的主人是谁,搭载了多少国家的人,沉船之时,他们去哪了?”因为到目前为止,考古人员还未在“南海一号”发现过人的骨骸。

  最大的疑问,源自一根1.72米长的鎏金腰带,这是从“南海一号”上得到的第一件宝贝,腰带重566克,呈麻花状,腰带由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带钩呈长条行,表面饰璎珞纹,后有方孔连接腰带,腰带的另一端有四个小环,方便自主调节松紧。这种腰带形制不见于国内,腰带主人是谁?有专家说这一般是贵夫人的装饰,恰似现代时尚女子崇尚的“低腰”着装效果。 

  (下转A15版)  (上接A14版)

  还有学者结合腰带的长度、构造等方面分析,该腰带为中东地区器物的样式,该条鎏金腰带的主人可能是一位富有的外国富商,或曾住在“南海一号”上。

  除了这根神秘的金腰带,还有两根出土的眼镜蛇头骨也让人浮想联翩。张威是当年参与打捞“南海一号”的考古队队长,他猜测船上有人养蛇,“这不是海蛇的头骨,当时印度人和阿拉伯人都有养蛇的传统,也许是在船上表演的艺人,作为一个多月漫漫海路的营生”。

  “南海一号”出水的金手镯中有一对比较小,只适合小孩子戴,还有铜镜、木梳、朱砂等,这是船上女性梳妆用品,还是出口商品?是否意味着船上还有小孩与女客人?   

  船向何方

  “南海一号”从何而来,去向何方?刘成基猜测可能是从苏浙或者福建出发,因为船上的瓷器来源涵盖了从浙江一直到闽南的中国东部狭长海岸线。而黄铁坚认为,发掘文物有过半瓷器产自福建泉州德化窑和磁灶窑,泉州很可能是“南海一号”的始发港。

  沉没的地点,正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沉船船头向西南240度,  专家据此推测它可能是开往东南亚或中东、非洲一带。

  综合目前“南海一号”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广东省文物局相关人员为记者描述了一个故事:一位富有的阿拉伯商人,即将出发远航,他的妻子为他穿戴,为了彰显财富和身份,富商的腰上系上了金腰带,为了证明自己走南闯北的阅历,富商手上戴上了不同地域风格的戒指。作为阿拉伯人,富商没有中国人对龙纹的忌讳,戴上了尊贵的龙纹金镯。而船上的眼镜蛇,也许就是这位富商的宠物。富商来到码头,挑夫把他在德化窑口订购的大量瓷器搬运上船,仔细而又紧密地摆放进水密隔舱之中。启航之前,船员们领到了自己的物品,他们在上面留下了姓名和职务的墨书。一次令人憧憬的财富之旅就这样开始,突然不知什么原因,船沉没海底,所有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留在800多年前的时空里。

  天价估值

  “南海一号”被发现之后,就不断被拿来与兵马俑、敦煌做比较。“沉船宝藏价值超3000亿美元”“价值可与兵马俑媲美”等声音不绝于耳。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南海一号”最有可能驶向阿拉伯地区,相较而言,富裕的阿拉伯地区对瓷器的品质相比东南亚地区要更高一些,所以考古界一致认为,“南海一号”上装载的是最高规格的外销瓷。

  拍卖市场的权威瓷器分析专家张宏达介绍,“宋代开始,中国封建政府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用瓷制度,官府与民间用瓷有着严格的区别,官窑代表了中国制瓷业最高水准的瓷器,除去少量的赏赐礼品,是不可能进入流通领域的,更不可能被交易到国外。因此,期待外销瓷价格看齐官窑器物是不现实的。”  

  近年来,官方不断在为“南海一号”的天价估值“降温”,孙键说,尽管“南海一号”上的瓷器非常漂亮规格也很高,但没有任何一件能代表中国宋代制瓷业最高水平的瓷器,“相比船上的文物,‘南海一号’本身才是最珍贵的。” 

  黄铁坚认为,“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无论怎么高估都不为过,“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资料非常有限,数百年前的港口、货物、船舶等都难以留存,这就凸显了‘南海一号’的价值。”

  (本期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中国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文化新闻
   第A08版:运动汇
   第A09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0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A12版:新闻面对面
   第A13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专版
新视界
海上敦煌
新民晚报新视界A14海上敦煌 2015-01-18 2 2015年01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