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城“世俗”之眼 “无用”之学
顾文豪
■ 阿城近影
■ 阿城作品
  ◆ 顾文豪

  年末年初,照例是出版界一年一度的各大图书榜单评选。在不少榜单之上,都有一本有趣的作品入选获奖,那就是作家阿城的新著《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十多年没出书的阿城,去年中丢出来这本《洛书河图》,以图论史,寻溯上古文明的造型之源。虽薄薄不过一本十万字讲稿,照旧是一贯的阿城Style,眼花缭乱,趣味横生。

  阿城从洛书、河图生发开去,辅之以苗族鬼师服饰图案和商代青铜器盘的图案,图形与文献互证,意欲弄清洛书河图这段千年公案。全书对上古文明的造型解读,试图证明中国文明的肇始乃星象系统的配置,三代青铜器的造型即为小型星象系统之模拟。古人制造和崇拜这个系统,最终目的是为表达权力的合法性。而三代青铜器中的天极星纹样的由盛转衰,其实恰与三代王权的消长相暗合。虽不过是十来万字的中央美院讲稿,阿城出入文史,勾连考古、哲学、天文、人类学与文学、图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其旨非仅关切何为河图洛书之小哉问,更欲借造型之发生与演变究诘何为中国之大哉问。

  1 阿城Style:眼光锐利,妙趣横生

  以小说家名世的阿城,这回成就如此一本关于造型与上古文明的小书,确是令不少阿迷有些诧异。不过细想想,向来强调知识结构的阿城,其实一直对古代文史和艺术造型别有洞见,所以这部《洛书河图》的写作看似意料之外,对阿城来说,正属情理之中。

  时间往前挪一挪。2006年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出版,《南方周末》先期刊载了阿城谈八十年代的部分。一整版,浩浩翰翰,如许大的问题,竟给他一层层讲得透辟清晰,显然想得很深很透了。我们谈时代,每每口气极大,开口闭口都是政治,其实多不过是在谈权力。即便口口声声不屑政治权力者,亦不过每每和他们所反对的保持逆向,说到底,还是一种意识形态罢了。阿城谈知识结构与文化构成,从根本上给时代的曲曲折折理出一根线来。对不对,不要紧,关键是提供了别一种角度,这是阿城最独到的地方。记得是清晨6点多,我在学校操场上呆呆读完,四周安静,间或鸟鸣,无端悬想,亦想不出什么,却觉胸中好清旷。

  时间再往前挪一挪。我浑浑噩噩度日如年的高中生活的某一天,忽然在一家小书店的特价书柜台一眼瞥到了阿城的《闲话闲说》。小开本,设计清爽,翻开来,字大清晰,行距舒展。这书连同它栖身的窄小书柜一并缩在书店一角。这巧遇令我始终不曾习惯今后阿城的著作给堂皇搁在亮堂堂的大书店里,前后左右簇拥着一批花枝招展艳俗无比的所谓新书。阿城的书合该在不起眼的小书店甚至旧书店独处一隅——热闹从来与阿城无关。

  初读阿城,最佩服处即是领悟了何为眼光。摊开《闲话》,喜心翻倒。讲的是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题目是大,可没一丝理论气与文艺腔,偏从世俗生活的点滴来生发,自寻常中找到理论,诸如“唐诗可唱宋诗不可唱”、“在世俗中做个人,这就是中国世俗的‘人的尊严’”、“鲁迅最后的绝望和孤独,就在于以为靠读书人的思想,可以改造得了”之类的说法掷地有声斩钉截铁,偏还能当作闲话来闲说,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一语中的。之后追读《常识与通识》,句句断根,从基因、蛋白酶,生物链谈起,把折腾现代人长久的老问题,“思想”、“爱情”、“攻击性”的本原清清楚楚地揭开来,忽如炽阳射目,忽如冷水浇背,清醒至极,随即心喜而心痛,心痛而心喜,此前的日子仿佛都白活了。

  如此即成了阿城的粉丝。可彼时并不晓得,阿城,在国内几乎处于隐士的状态。我还巴望着哪一天能在书店里迎头撞上一册书,上面端正写着“阿城 著”,对我而言,那不是巧遇而是艳遇了。

  2 上山下乡:江湖生涯,自成一格

  人但凡迷一人,自会搜集他的零零总总,何况粉丝。我亦不例外。只要写着阿城的只字片言,都找来读。

  阿城生在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长在红旗下,取名如此,据说是有纪念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战略成功的意思在。按理阿城应当幸甚至哉,能做祖国的花朵。可惜他出身有欠纯正。其父钟惦棐先生是中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因执著一己艺术信念,57年中箭下马,打成右派。如阿城自谓,在他成长的年月里,早已体会出身有别遂致前途殊异的道理。幼时,不论何种活动,如他这般子弟,一律靠边;“文革”期间,不说红卫兵,连红卫兵的喽啰也沾不上边;一俟“上山下乡”的口号鸣响,即早早打好行李,准备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先去雁北,再到内蒙,最后落户云南,十年行迹,是辗转更是流落。“四人帮”倒台后,各地知青归心蠢动,尤当高考制度恢复,众皆摩拳擦掌,阿城却无动于衷。原因无他,家庭出身早就摆在那里,好比前生注定,任谁也动弹不得。换句话说,阿城早年即属于被“闲置”的一路人,似乎合该不断改造,接受教育,举凡任何上进之事,他都无缘分润。说得再透一点,阿城自小是不受“肯定”的人。

  因此,日后阿城的种种通脱洒然,在我眼里,都与早年这段经历有关。不过这段被闲置的日子也有好处,阿城得以有闲工夫四处找书看,隐隐成就了独特的知识结构。是呀,时代势利眼,知识无偏见。

  1984年7月,《上海文艺》刊出阿城小说《棋王》。在彼时刻画伤痕、沉痛反思的文学浪潮中,此作清通新警,独树一帜,先在大陆引起瞩目,继之流传海外,人人争相一读。同年12月,《上海文学》、《西湖》杂志和浙江文艺出版社在杭州联合召开文学讨论会,作为当时最受瞩目的作者,阿城的发言与其文章一般别具一格。据说只是在会上说了好几个故事,大家听得一愣一愣。与会的李陀每听其讲毕,即兴奋地说:这是一篇好小说,快写。这些故事即为日后的“遍地风流”系列,翌年《上海文学》发表。1985年4月22日《文汇报》发表了阿城随感《话不在多》,7月6日《文艺报》又发表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二文成为当年文化寻根讨论的代表性文字。稍后,《孩子王》在《人民文学》发表,《树王》在《中国作家》发表。汪曾祺先生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其大为推举。

  按说此时的阿城如日中天,可我亦不以为他得志。诚然惊动天下,可这样的声名其实更多造成的不是理解而是误解。早年迥异庸常的知识结构确令其不落凡俗,显得风姿洒然,置诸刚自“文革”中踉跄而来的情境,愈显清水出尘。可如此即异口同声称其为道家,实在有点似是而非。当年汪曾祺先生劝他切莫一头扎进道家出不来,阿城自己心里亦有数,“我其实是世俗之人,而且过了上当的年纪了”。可见他心里委实清亮。

  3 别样奢侈:勘透世俗,“无用”之用

  这之后的十数年,阿城去了美国。偶有文章问世,粉丝们无不翻来覆去地读,用《威尼斯日记》里的话说是,“好像多读就会多出几篇来”。

  我平日闲来无事抑或心中有事时,就常常翻出《威尼斯日记》来读。即便读过不下五十遍,奇怪,仍旧兴致盎然心甘情愿地跟着阿城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里头兜兜转转,看这看那。一会看在阳光下的威尼斯水手骄傲地划船游走,一会注目圣马可广场那些在风中接吻的恋人们,一会又跟着阿城在李斗的扬州里翻检旧时繁华。阿城好比一个诗人,一个速写大师,一个纪录片导演,瞥眼扫过,就自动将最有趣最自然最温暖的凡俗人事一一摄入笔端,带上人间的体温,却无有人世的尘氛,讲述世俗的故事,却不沾惹流俗的意见——跟阿城浪游威尼斯的日子,是一种不接地气的接地气。诚如阿城老友、著名导演侯孝贤所言,“阿城看世俗不下俗论,喜欢那些真正操作过后得来的认识,所以看人看事不会只看表面。这种人有定见,不随流俗起舞,不为流言所动。”

  我生有幸,在几位前辈的介绍下,日后果真识得了阿老。以我少数的与阿老切近接触的感觉来说,他是世间顶顶好玩,顶顶聪明的人物。所谓好玩,凡听过阿老讲话的朋友都知道,他天生就是一位故事大王。叙述的生动,故事的奇异,八卦的丰富,无不令闻者叹服而着迷。只恨我笔拙,无力再现阿老讲故事的好玩神态于万一。最有趣的是,即便听众大笑到眼泪流出来,阿老总是一脸无辜呆萌状,意思是我讲得有那么好玩吗?于是众人笑得越发起劲。

  几年前,阿老来沪做活动时,说过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大体上来说,你要把学问做成‘无用’就对了。你做‘有用’的学问,你的视野一定是窄的。做这件事没有用,这件事才有意思,它是一个奢侈的东西。”

  好玩,幽默,锐利,诚恳。是的,正是在对世俗生活的洞察体味中,对“无用”之学的涵养琢磨中,阿老大概真的找到了自己为人处世的一种状态,没有功利心。我想,在阿城这边,有用没用的问题,他怕是从来不想的,他在乎更多的想必是有趣或无趣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中国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文化新闻
   第A08版:运动汇
   第A09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0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A12版:新闻面对面
   第A13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专版
阿城“世俗”之眼 “无用”之学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阿城“世俗”之眼 “无用”之学 2015-01-18 2 2015年01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