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这张图(大图)的是一个称为IOGraph的应用程序,它自动记录鼠标的动静,用线条表示鼠标在屏幕上划过的路径;而如果鼠标静止在某点不动,则以此点为圆心的圆来表示。停留的时间越长,圆会洇开而变得个头越大。就这样,IOGraph的图像显示了各人使用鼠标行为的差异,也将电脑鼠标的移动转为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
现在我们回过来,看看这张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因为在试用IOGraph的那一天,珍妮·博戈正好需要开3个会,每个会议的时间都不短,因此在图上留下3个大圆圈。
而该刊信息编辑凯蒂·皮克的“鼠标画”(小图)却大不相同。她很幸运,那天不需要开会。“早上我做设计工作,需要缩放图像的时候,鼠标在不同地方做了不少对角移动。”她说,“但这大部分被我下午的工作覆盖了(因为后到的图像显示在上面)。当时我在为《科学可视化竞赛Vizzies》评选条目。这需要在下拉菜单上输入一个又一个的评分,所以鼠标有很多垂直的移动。映射到我的图上,就是偏左方那粉红色的竖线条。”
IOGraph画的图还蛮漂亮的,但电脑鼠标本身,却一直背着一个不小的“罪名”。普遍的认知是,高度使用鼠标可能使负责指挥手部活动的正中神经发生畸变,引起腕管综合征(CTS,俗称“妈妈腕”)。这种疾病,影响到美国就业成年人的百分之三。
不过其中的关联很难证明。2014年2月的元数据分析没能揭示桌面工作活动与CTS之间的因果联系;到9月才有报道说,计算机模拟表明,长期使用鼠标的确可能使正中神经畸变。
当然,IOGraph的目标也不是影响这场仍在继续的争论。看看这些美丽的图吧,挺好玩的,不是吗? 凌启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