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大赛从去年4月开始启动,历时半年,围绕“民俗文化”、“文化遗产”、“历史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初赛、复赛,三个篇章300道题于6月至8月分别刊登在本报以及市民文化节官网和“东方网”。网络形式的答题,共吸引了11万余人参赛,参赛市民涵盖了各个群体,他们当中最小8岁,长者80有余,中青年参赛选手近7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不是一场考试,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答题的目的是为引导市民阅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籍,激发市民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兴趣,加深市民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上海交大特聘教授、《经学文献研究集刊》主编虞万里先生则表示,更乐意把它看成一个校园之外的“社会大课堂”。
本次大赛汇集并邀请业内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和上图馆员等出题,并建立了三个题库,立足反映市民身边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专家对每一题斟字酌句,反复推敲,严格把关,由浅入深。“我们不仅仅抓一个知识点,而是希望通过把知识背后的故事讲出来,将完整的艺术形象、历史的整个场景及丰厚的知识呈现出来,以点带面地带领答题者了解中华历史和文化。”熊月之先生说。熊月之先生是最早受邀的专家,他不仅慨然应允而且当即表示愿意协助主办方力邀业内其它专家;虞万里出的每一道题都经过深思熟虑、涉及面广、言简意赅。题库中的题目无论是专业性、知识含量还是文字的表述上都堪称“高大强”,受到题目评审组的称赞。参赛者从赛题中获益良多,长宁区复赛满分选手潘辰感慨道:“大赛的这些题目范围较广,知识含量丰富,还能提示我哪些方面知识结构不完善。”
评委评语
珍贵的文化遗产,高雅的中国梦
田兆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文化遗产篇》出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副院长
课题组以物质类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大类所设计的文化遗产知识题目,主要是传达这样几个理念:
第一,上海文化不仅近代以来现代化程度高,上海的古代文化同样辉煌灿烂。上海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五千多年前的上海崧泽文化时期,陶器制作独树一帜,是一个陶器制作基地,而广富林遗址在周代以来就呈现出城镇化雏形……认识上海的悠久历史,才能认识真实的上海。
第二,上海地区不仅以物质文化丰赡著称,精神文化的创造也是多姿多彩。许多著名的神话传说,上海也是传说地之一,如著名的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故事,松江即为传承地之一。而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上海地区有很多的传说……上海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以大上海的视野来理解上海文化遗产。过去人们心目中的旧上海局限在今天内环线以内的一小块地区。上海文化是上海旧城区与各区县包括诸海岛人民共同创造的。城乡合一,才能够铸就上海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当代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记住的乡愁。
第四,上海的文化遗产充满了创造精神。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石库门建筑艺术,海派玉雕,朵云轩木板水印技术,上海月份牌,等等,这些富有创造精神的遗产,引领时代风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我们最值得继承的一种精神。
我们在题目中增加了有关博物馆的知识,也是引导大家把博物馆作为知识增进的场所。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书目,是希望将图书馆作为精神颐养的地方。而许多知识与上海城市与郊区的旅游胜地相关,希望以此促进文化旅游,让市民们把学习与娱乐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