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上海“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公布。很多媒体在发布信息的同时,都提出了相似的观点:问责并非画上句号,更不是为了发泄怨尤,而是为了带来改变。
36条年轻生命的消逝,36个家庭的痛彻心扉。代价如此沉重,究竟能给我们这个城市带来什么改变?
调查结果公布3天后,上海将迎来两会召开。在与很多市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人士联系时发现,许多人在原先要撰写的提案外,不约而同地增加了一个内容: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反思。这可能是最直接的改变,全社会都在思考,我们这个繁华都市,究竟还有哪些公共安全的漏洞需要补上。
反思是需要的,但往往也是集中而短暂的。回想许多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当时都是痛心疾首,但反思之重,难敌时光荏苒,抹平伤痛的同时,往往把教训也一同抹去。唯有让思考变为实在的制度与法规,变成不靠运气就有底气的具体措施,才能真正让人放心。
这次事件同时暴露出的,还有我国民众安全意识的缺失和应急自救知识储备的薄弱。最近与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主委周汉民交流时,听他讲了一次亲身经历:他在哥斯达黎加讲课时,主持人在介绍完开场白后,额外加了一段话,提醒这是一个公众聚集的场所,安全门位置在哪里,遇到紧急情况大家应该如何有序撤离。起先周汉民以为这个主持人特别有安全意识,后来才发现,无论在什么场合,甚至总统在发言前,也会加上这样一段话。这种根植于血脉的安全意识,让人震撼。
周汉民认为,这种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我们也应该有,而且要从领导干部抓起。“我们常说要从娃娃抓起,现在的娃娃已经太累了,只有从领导抓起,才会给全社会以示范作用。”
最后需要说的是,我们这个城市人口的调控已经迫在眉睫。人力有时而穷,无论什么都有极限,上海在人口爆炸增长的危机中走了太长时间的钢丝,早已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这个过程会很难,会很漫长,但必须要有所改变。这是对这座城市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