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到大到老都爱文学,也爱绘画,所以对作家的画一直颇感兴趣。近读张新颖教授的《沈从文的后半生》,只见封面和开篇几页都是沈老上世纪50年代画的外白渡桥。这些速写尽管未必有高超的画技,却视角独特、构图大胆,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老外滩的风俗画。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传记,说沈老在30年代新婚燕尔,去故乡湘西凤凰探望老母,在一个多月的旅途中,他给爱妻张兆和写了几十封家信,并附有十几幅速写,来叙述旅途所见,表达思念之情。
其他名作家如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张爱玲为自己或他人的小说画插图,勾画民国的市井女子,闻一多是我国现代书刊装帧史上的一位开拓者(他曾经是美国某美术学院的高材生)。而丰子恺既是散文家、教育家、翻译家,更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山大师;朱自清还赞叹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这些都让我叹为观止。在当代作家中,爱画画的似乎更多,北京还有一个中国作家书画院呢!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伤痕文学”和 “文化反思小说”的代表作家冯骥才。他的水墨画墨色酣畅,视角独特,画风多样,在画坛上颇有名气。大冯还多次举办公益画展,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筹集资金。
我曾看到过俄国为纪念大诗人普希金诞生200周年而发行的一套邮票,上面都是诗人用鹅毛笔画的自画像和倩女美姿;从肖像看,他还是个侧面控呢!再如泰戈尔、安徒生、卡夫卡、纪伯伦等人都擅长绘画,有的还画风如文风。最了不起的要算法国大文豪雨果,一生创作了三千多幅油画和水彩画等,连毕加索看了也赞叹不已!我看他的风景画既有古典主义的凝重,又有印象派的灵动,确实有很深的艺术功底。
名作家画画的“跨行”、“两栖”现象是不难解释的。中国古代就有“文人画”之说。唐宋以来的不少诗人文豪都兼具琴棋书画的艺技,苏轼擅长文、词、画、书,还确立了文人画的理论体系,最有名的评论如“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细看中外名家的画作,其风格往往不同于专业的画师,他们更多的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注重抒发“性灵”或者说情感的寄托。像沈从文给爱妻写信描述湘西美景,却又感到文字的表现力有限,于是就挥笔画景,遥寄思恋之情。可见画首先发乎于情。
文豪诗人画画也离不开艺术熏陶与小环境的影响。鲁迅、沈从文等人都酷爱,收藏,饱览,深究了大量的名画;而雨果、泰戈尔经常与画家交友,纵横交谈:于是乎耳濡目染,班门学斧,名作家们自然也就能挥笔作画了。固然,文学与美术是两个不同的门类,一位外国美学家如斯说:“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就像石头和铜是雕刻的材料,颜色是绘画的材料或声音是音乐的材料一样”;尽管材料不同,可是在发挥想象力、独用匠心、借助艺术形象来抒情言志等方面,文学与美术还是有不少相似相通之处的。加之大作家们天赋聪颖,悟性极强,当然就会有佳作美图流传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