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构思巧妙、变化多端,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副主任周齐佩说,这是老师们设计的玩具的最大特点。“观察孩子平时怎么玩,才能设计出他们真正喜欢的玩具。”闸北区芷江中路幼儿园原创的5件玩具不仅在上海得奖,还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保教主任陈文奇透露了秘笈。
■ DIY轨道 现成的轨道玩具,可能小球只能沿着固定轨道滚落,玩了几次孩子就没兴趣了,老师们用各种材质做成开放或者封闭式管道,请孩子们自己组建轨道,孩子百玩不厌。
■ 巨型万花筒 以前的万花筒往往是一个孩子在观察,其他孩子只能在旁边干等,于是,老师们用KT板做成了一个巨型万花筒,可以让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看。有的孩子觉得万花筒花花绿绿的底部很神奇,总想拆开来瞧一瞧。于是,巨型万花筒的底部被做成了可拆卸式,由孩子们自己塞进塑料片,观察图案变化的奥秘。
■ 穿行柱 几十根约1米长的木棒裹上牛仔布、灯芯绒、麻布、毛巾、长毛绒等不同的外衣站在一块地板上,让孩子们自由穿行。黄浦区汇龙幼儿园园长纪焱介绍,老师们的灵感同样来源于孩子——孩子们都很爱钻钻爬爬,所以就让他们在穿行中感受不同触感,发展运动能力。
不过,周齐佩也坦言,在本次征集的十大类403件作品中,作品类型分布不均。益智类、科技类和运动类站参赛总数的79%,其中益智类最高,为44.67%;音乐、美工、建构、社会等类别则小于3%,显示了老师们在这些领域的专业素养和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才能让玩具这本孩子的“教科书”显得更完整多元。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文 孙中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