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拍摄于当时卢湾境内的通惠小学的校舍照片。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洋泾中学与部分市立中学陆续搬迁到通惠小学继续上课。通惠小学在解放后改名为马当路小学,学校旧址如今已拆迁建设了‘新天地’。”洋泾中学校史馆馆长陆晨虹老师说,虽然学校迁址卢湾租界是在1937年,但淞沪战争后,洋中师生的抗战热情就不断高涨。比如,在“一·二八事变”后,该校樊翔老师踊跃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多次冒着敌人炮火,护送军粮到南翔火车站附近的十九路军兵站等。”
“一·二八事变”不仅永载中国近代史册,也是洋泾中学校史的一个转折点。自那以后,面对日寇铁蹄步步紧逼,洋中师生们也面临抉择:如果学校关闭,那么学子上学怎么办?如果依然办“市立”中学,就意味给伪政府、给侵略者当汉奸,那是耻辱。到了1937年秋,洋泾中学随同上海部分市立学校集中在黄炎培先生创办的卢湾马浪路(今马当路)通惠小学校园过渡。然后该学与其他市立中学一起,分别化名为“私立”学校,进入租界,坚持教学。
走进洋泾中学校史馆——这幢于抗战胜利、洋中复校之际建造的中西合璧历史建筑,记者见到了一口青铜校钟。这口辗转租界、见证抗战烽火课堂的校钟,至今仍敲响在校园里。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