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见证“一·二八”后的校园爱国救亡运动~~~
见证“一·二八”后的校园爱国救亡运动~~~
见证“一·二八”后的校园爱国救亡运动~~~
见证“一·二八”后的校园爱国救亡运动~~~
见证“一·二八”后的校园爱国救亡运动~~~
见证“一·二八”后的校园爱国救亡运动~~~
     
2015年01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见证“一·二八”后的校园爱国救亡运动
洋泾中学抗战迁址老照片面世
王蔚
  洋泾中学是浦东最早的市立学校,创办于民国十九年(1930)。建校不久便投身到抗日洪流中。今天,时值“一·二八事变”83周年之际,洋泾中学公布了一张抗战时期该校与上海部分市立中学迁址租界后临时集中办学的照片,其中演绎的爱国救亡事迹,可歌可泣。

  “这是一张拍摄于当时卢湾境内的通惠小学的校舍照片。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洋泾中学与部分市立中学陆续搬迁到通惠小学继续上课。通惠小学在解放后改名为马当路小学,学校旧址如今已拆迁建设了‘新天地’。”洋泾中学校史馆馆长陆晨虹老师说,虽然学校迁址卢湾租界是在1937年,但淞沪战争后,洋中师生的抗战热情就不断高涨。比如,在“一·二八事变”后,该校樊翔老师踊跃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多次冒着敌人炮火,护送军粮到南翔火车站附近的十九路军兵站等。”

  “一·二八事变”不仅永载中国近代史册,也是洋泾中学校史的一个转折点。自那以后,面对日寇铁蹄步步紧逼,洋中师生们也面临抉择:如果学校关闭,那么学子上学怎么办?如果依然办“市立”中学,就意味给伪政府、给侵略者当汉奸,那是耻辱。到了1937年秋,洋泾中学随同上海部分市立学校集中在黄炎培先生创办的卢湾马浪路(今马当路)通惠小学校园过渡。然后该学与其他市立中学一起,分别化名为“私立”学校,进入租界,坚持教学。

  走进洋泾中学校史馆——这幢于抗战胜利、洋中复校之际建造的中西合璧历史建筑,记者见到了一口青铜校钟。这口辗转租界、见证抗战烽火课堂的校钟,至今仍敲响在校园里。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声音
   第A03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评论·随笔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8版:移民·早教/新民教育
上海淞沪抗战主题公园建设揭幕
洋泾中学抗战迁址老照片面世
“借外脑”打造未来低碳城市
雪纷飞
物业维修遭部分居民阻挠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8洋泾中学抗战迁址老照片面世 2015-01-28 2 2015年01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