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市科协 新民晚报
昨晚,2015年第一期新民科学咖啡馆在飘雪中如期“开张”,两位安全教育专家——上海政法大学教师、浙江省余姚救援队队长、大学生专业防减灾应急救援社团创始人沈吉利和国际危急管理协会中国区理事长白涛一致认为,公民安全教育急需普及,并应从小抓起,纳入到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必修课。
专家坦言,一方面,大众获取专业安全教育和救护知识的渠道太少,专业网站提供的内容过于精深;另一方面,人们所获急救知识并不完全准确,容易产生误导,如外滩踩踏现场曾出现错误施救方法,网上有关防踩踏知识有30%不准确。“要改善我国的安全教育现状,让每一个公民学会自救、互救,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共安全教育
普及远远不够
在昨晚活动现场,沈吉利初一亮相,文弱的形象就引起观众好奇:一个弱女子怎能担任救援队队长?沈吉利说,她曾经也是一名被救助对象,2013年老家余姚遭遇百年一遇水灾时,她曾被困一个多星期,不得不和亲友们展开自救,正是那次经历使她意识到公民安全教育急需补课。因此,余姚水灾后,她就组建了一支公益性救援队,还曾参与了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的志愿救援,今年更在上海政法大学首创大学生专业防减灾应急救援社团。“从自救到他救,我的亲身经历可以告诉人们,其实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加以培训,都可以成为安全知识的传播者和合格的救援者。”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安全事件不断暴露出公共基础安全知识的“缺位”。白涛说,提升国家应对灾害、紧急事件的能力,普通人是否掌握足够多的安全急救知识非常关键。“发达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是整个社会动员应急抗灾,国家、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家庭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稳固的金字塔结构,成为稳固基石的正是塔底的基层社区,也就是掌握安全急救知识的普通大众。但我国目前的安全体系却是菱形的,基层社区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这也导致了社会的整体抗击打能力较弱。”
儿童安全教育
不能“挂空挡”
公民的安全教育何时开展最合适?沈吉利说,幼儿园孩子就应普及安全知识,但目前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教育明显不足。
事实上,1996年我国就设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安全教育有科学渐进式的安排。根据纲要,小学1到3年级的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护、避险和求助,到4到6年级则需学会对意外伤害的预防处理;初中生要学会应对火灾、煤气中毒等事件的自救;高中学生要学会抵制社会安全事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具备一定的互救知识。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除了要学习防范与自救,更应学会参与互救。
每个家庭都要
备好应急预案
灾难、事故发生时,究竟谁是最先的救援者?白涛说,第一时间里是人们的自救,第二时间是互救,第三时间才是救护人员、警察等专业救援。因此,家庭、社区形成完整的自救互救体系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应急能力。在发达国家,邻里间会成立社区救援队,每个家庭都有应急预案,包括设计家庭疏散路线图、应急联络方案、购买保险、存放重要文件等。其次,准备家庭基本备灾包也能提高家庭危机管理能力,包括准备至少三周的饮水与食物、餐厨用品、无线电、照明和备用电池、身份证件、信用卡复印件和现金等。
紧急事件发生时,一定要在保护自我的前提下,再用正确方法救援,否则容易“好心办坏事”。
本报记者 马丹 实习生 朱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