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逐渐“失宠”
昨晚8时,记者来到鲁班路,四周响起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但空气中并没有硝烟味。家住附近的周先生告诉记者,相比大年初五,元宵节的鞭炮声又弱了不少,加上晚上温度低、雨后地面潮湿,出来放鞭炮的人更少了。
张杨路云山路附近,有一家茶室门口有人燃放烟花,引得路人纷纷在远处拍照。“我们吃好饭出来散步,走了好久才看到有人放烟花,待会儿发个朋友圈晒晒。”途经此地的市民曹小姐告诉记者,元宵节的主题是团团圆圆,所以一家人围坐一起吃个“团圆饭”就好了,放烟花爆竹并不是必须的。记者在附近转了一圈,只发现少量炮仗碎屑。一名店铺的保安告诉记者:“今年店里放的少多了,去年放到后来炮仗都剩下了,实在放不完。”
“团圆”才是重点
随后,记者又来到陆家嘴新景苑小区,偶遇刚交接班的值班保安包师傅。“我刚巡逻完小区回岗,没看到有人燃放。”包师傅说,今年各方面都加强宣传,是小区烟花爆竹骤减的主要原因。市民罗女士则说,在她家,元宵节的必备节目是“吃汤圆”,重点是“与家人团聚”,而烟花爆竹则显得“可有可无”。
记者注意到,昨晚的鞭炮声从饭后开始响起,8时至9时属燃放小高峰,但并不密集,10时30分以后基本恢复宁静。而在微博、微信的朋友圈里,昨晚却热闹非凡。不少市民秀出自制汤圆的照片,有人为“喜欢吃甜还是咸”展开大讨论;年轻的父母动手制作兔子灯给孩子,同时重温童年时光;许多朋友转发元宵节的传说、习俗等,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此外,各个群里还纷纷“下”起“红包雨”,朋友间搭着元宵的“末班车”拜个晚年。
本报记者 左妍 实习生 徐驰
【记者手记】
这个春节,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社会各界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鞭炮屑少了,硝烟味少了,空气清新了,城市安全了。
连续两年,本报都向市民朋友发起“少放烟花爆竹 健康文明过年”的倡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羊年春节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希望,每个人以此为良好开端,在生活中处处践行低碳环保,为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洁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