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改革者进 唯创新者强 唯改革创新者胜
■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只争朝夕,快马加鞭。
经济增长两位数变成一位数,且连续几年“步步低”;全球贸易需求不足,内需拉动亮点难觅;百姓持币观望,股市楼市赚钱风光不再……上海社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再加上特大型城市特有的人口基数庞大,自然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巨大,势必从前期爆发式加速度的“短跑”,转入增速相对平稳的“耐力跑”。人们在焦虑,更在深入思索;发展有困难,解决困难的思路总比困难多,两会会场内外共同聚焦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如何平稳“换挡”,抓牢新常态下的新特点,适应新常态下的新状态,寻求新常态下的新突破。
常言道:抓住牛鼻子,轻松牵牛走。去年5月份,习总书记在沪考察调研时替上海下一步转型发展找准“牛鼻子”,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为此,今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牢牢抓住“牛鼻子”,聚焦“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前,“一号课题”由前期调研进入专题研究阶段,聚焦发展目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发展、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创新前沿布局5个专题。
率先不唯GDP
创新转型寻空间
2008年,对许多人来说,是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年;对于一大批关注上海经济发展的建设者来说,这个数字却是一座严峻的GDP“分水岭”。此前,上海经济发展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国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排行榜上,常常是“一马当先”;2008年以后,上海GDP像是踩了“刹车”,从9%一路降至8%,2014年更是低至7%。
再看上海传统强项制造业,年增长不到5%,PPI指数连续33个月负增长,这可能意味着工厂订单减少,开工不足,从而造成购买力下降。曾以经济为傲的上海,人口已近2425万,GDP超过2万亿元,环境承载量业已触及生态系统容量上限,资本产出率亦逐年下降,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过度依赖初级要素的经济增长方式遭遇瓶颈,拼投入、拼资源、拼环境已经几无空间。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海探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趁着GDP增速逐步下降腾出的发展空间,“腾笼换鸟”请创新来占位。昨天,习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肯定了上海先行先试淡化GDP在考核中的色彩,是国内第一家,不追求经济总量发展,探索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转化发展动力。“经济发展,也不能那么任性啦。”习总书记借用一句流行语提醒人们,人都是有惰性的,物质是有惯性的。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在经济发展上,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转方式调结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增长预期设定在7%左右,较去年再降0.5个百分点。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有着理性的理解,“因为GDP基数不同了,7%已经是中高速发展”。要在新常态下去理解,要有新的发展思维,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经济下行就搞“强刺激”,而是要有战略定力,把产业的升级放在更重要位置。问创新要效益,用创新谋发展。
经济发展在初级阶段通常会有较快增长,原因在于产业空间大,可以模仿式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不大,有充裕而便宜的劳动力。随着产业空间相对饱和,模仿式发展的效应迅速递减,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提高,经济规模增大,经济增长速度势必慢下来,“这不是退步,而是一种进步,是进入一个稳健的增长期。这个时期的关键任务是通过鼓励创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追求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陈凯先认为,这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驱动力,必然也必须是科技创新。建设全球创新中心,将科技研发产业作为城市产业的重要形态,可为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抓手。
丰厚土壤 培育“创新大树”
浦东张衡路上,有一座长长的、弧形巨大的船型建筑——陶氏化学亚太研发中心,置身其中,完全感觉不到是脑力激荡的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总部,更像是可以信步闲逛的百货公司,不过仅去年陶氏在美国提交的900项专利申请,其中就有约100件来自这里;
不远处是GE中国研发中心,如果浓缩成地图上的一个小红点,它和美国尼斯卡于纳、俄克拉何马城与圣拉蒙,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和巴西里约热内卢一道,构成GE全球版图上最重要的世界级“创新节点”;
再望远一点,但不出大张江,浦东新区新金桥路有一幢庞大的玻璃“创新屋”,每天有一万多名华为工程师在此实现“中国创新梦”,如今许多人想加价购买的华为手机,最初就是在这里,被一闪一闪的创新火花点燃。
……
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创新土壤。目前,世界研发1000强企业在上海设立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研发总部多达70多家,数量仅次于硅谷、东京。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教授,在多年跟踪调研中发现,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空间转移和网络布局,往往预示着世界科创中心的兴衰趋势,而上海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GE、飞利浦、陶氏化学、微软、英特尔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已从早期的“服务中国”,发展到立足中国“服务亚太”或“服务全球”,将上海作为其全球研发创新的重型引擎之一。这一反向创新的趋势说明,上海正成为跨国企业研发创新的“必经之地”。
跨国企业创新绕不开这里,国内产品高端创新也纷纷来“抢滩”。华为、商飞、中兴、联想、阿里巴巴、海尔等一大批国内新兴的“重量级”企业,先后在上海设立创新中心或研发总部,网罗的研发人才数量众多,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巨大。上汽、宝钢、上海电气等上海本土大企业,也纷纷成立企业研究院或创新中心。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积极与本土企业合作,联合成立技术研发平台或者创新中心。“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一般都是其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有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的区位优势。”杜德斌说。
目前,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尚无“门槛”标准,但美国硅谷犹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标杆,创新魅力四射,是无数创新创业者心中的“圣地”。“与美国硅谷相比,上海还有诸多差距,但上海是国内最有可能成为硅谷的创新高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认为上海与硅谷有相似之处:上海也拥有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并已建成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生物样本库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全市有效发明专利2013年达到4837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32件,在沪两院院士近200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约500人……不过,上海还需不断借力和借鉴外来创新研发活力,营造更宽松与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本土的创新“引擎”企业。
破除篱笆 变“跟跑”为“领跑”
根据中国科技实力评测研究,与美国相比,中国领跑、并跑和跟跑的科学技术大约占比分别为19%、23%和58%。“不过,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上海科技创新实力已大大增强,在国际上正处于‘跟跑’、‘并跑’甚至和‘领跑’并行的状态。上海在科技、教育、资金、人力资本、产业配套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开放,也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指出,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短板也显而易见:创新基础还不牢,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尤其是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压力更大。
在寿子琪看来,至少在国内,上海是最具创新优势的。“产学研合作的引擎是企业,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缺乏战略愿景和规划,并不具备创新目标提出的能力、创新资源配置的能力和创新活动组织的能力,也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寿子琪认为,创新能力是有根植性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技术、引进生产流水线实现短时间内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但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则需要持之以恒、长期积累。
瓶颈如何突破?寿子琪建议,首先要构建完善创新治理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立起以知识创造、流通和应用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与此同时,还要打造一批创新的功能性平台,不仅仅是研发平台,同样重要的还有诸如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等一批非研发类的功能性平台。在他看来,创新驱动是上海的新常态,需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生物与基因工程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和工程,力争抢占战略必争领域的制高点,建立重点产业自主技术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产业集群。
未来,开放式创新是个大趋势,研发一定是互联互通的。“很多时候,创新的灵感来自跨界整合。”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呼吁,破除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围墙,哪里有好的创新,哪里就能创造市场;哪里有好的市场,哪里就有好的创新。上海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将国资、外资、民资企业通盘考虑。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上海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集成优势资源,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
特派记者 马亚宁 潘高峰 姚丽萍 江跃中 钟喆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