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微信朋友圈成为我与其他委员、公众沟通的重要工具。”胡卫委员昨天告诉本报记者,今年他提交的18份教育提案的灵感或线索,大多来自“接地气”的调研和“朋友圈”的意见建议等。
走访调研促政策落地
去年,全国政协在大会和常委会的基础上,增加了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协商会等活动形式,让更多的委员多渠道参与到各种调研中。
作为教育界的委员,胡卫去年参加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两项调研活动,走访了上海、海南、贵州等地,调研机构包括职业学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
这些调研让胡卫既有启发,又发现了问题。启发包括政府扶持可以破解大学生创业的经费瓶颈和成果孵化需要系列机制。问题则是,大学生就业靠创业拉动是杯水车薪,解决大学生就业亟需产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升级,以及在边远地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低端等。
胡卫和参与调研的委员,把调研后形成的报告和成果带到了全国政协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和专题协商会上。“这次调研有一项实实在在的政策落地,就是教育经费的增长部分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胡卫介绍。
多方智慧保提案质量
今年2月底,胡卫的微信朋友圈就变得格外热闹,尤其是一些教育工作者,针对当前的教育热点话题,给他留言,希望通过胡委员把他们的一些想法反映到政协会议上。
胡卫今年提交了23篇提案和大会发言(其中18篇聚焦教育问题),有些提案就是从微信朋友圈的讨论中汲取灵感。
它们是如何诞生的?上面提到的微信,只是胡卫搜集各界声音和参考资料的辅助手段之一,实地调研、征集教育界专家意见、查阅资料等,才是主要手段。
老年教育是胡卫今年特别关注的议题之一。“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四点建议”提案,是他大会的书面发言之一。“这个议题最初是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向我提出的。”当时已是2月初,胡卫与杨教授赶在春节假期前,邀请老年教育领域的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
会后,他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形成提案的基本框架。随后,胡卫又咨询了上海教科院研究终身教育的专家,请他们丰富内容并把关,形成初稿。为了进一步保证提案质量,他还把初稿交给上海市教委分管终身教育的副主任袁雯,请她对提案进一步修改,这才形成定稿。
除了去相关单位调研,胡卫充分利用身边的专家资源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沙龙平台,邀请相关专家座谈讨论,初步形成提案内容和框架。经过反复充实、修改,最后定稿。“今年我的提案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为主线,不少都经过了类似的‘生产流程’。”
特派记者 江跃中 潘高峰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