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因为年久失修,曾经精美大气的植槐堂如今破败不堪。共同拥有这栋房子产权的7户人家,都想好好保留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可一估算,维修需要近百万元。找文物部门,回复说“谁使用,谁维修”。
出不起钱,几家人想了个办法:谁帮我们修好房子,给他30年使用权。没想到,近日还真有人找上门来,称愿意出钱维修古宅。
清代老宅规模宏大
植槐堂位于澧浦村村中间,面积有356.7平方米。房子坐南朝北,前后三进三开间两天井,左右厢房各十间,正厅与厢房用走廊隔开。整座房子气势恢弘,结构保存完整。大厅内的砖雕门面有2层楼高,厅中间立着8根又粗又高的木柱,屋檐下的牛腿和冬瓜梁雕刻精美。连天井两侧,都装着石雕的隔窗,很是气派。可以想象当年这座房子,是怎样的富丽堂皇。
64岁的王志启,是7位户主之一。王志启说,他的祖上当过大官,于是有了这栋房子。“我十几岁的时候就住在里面了,三四个小孩经常绕着正厅的大柱子玩游戏。那时候,柱子很光亮,手掌一擦,还会有响声。”
浙师大人文学院中国史硕士生导师龚剑锋说,金华的王氏大多是北宋初年王槐的后裔,他是从义乌凤林迁过来的。王氏祖上有个叫王佑的,是北宋丞相王旦之父,为勉励子孙立志求进,以槐树象征渊博的学问和崇高的地位,便在庭院中手植三株槐树。这也许就是澧浦植槐堂名字的由来。
百万维修费没着落
再好的房子也是需要保养的。因为年久失修,植槐堂的走廊上随处散落着一些旧石板和石墩,屋檐已经破旧不堪,很多位置都有了缺口。一些精致的牛腿也因为年代久远,自动脱落了。“再不修,恐怕熬不过去了。”王志启担心,万一房子哪天倒了,后果不堪设想。
就这样,王志启担起了牵头的担子,召集7房堂兄弟,修缮祖屋。可请人大致一估算,完全修好要花费近百万元。
“一听费用,大家都吓傻了。”后来,王志启找到文物部门,却得到了“谁使用,谁维修”的答复。
“我们修祖屋,也不图什么,就是想保护文物,让子孙后辈们以后能看看,不想让老祖宗的遗产毁在我们这一辈手里。”王志启说。
几经商量,几家人决定另辟蹊径,贴公告,吸收民间资金,邀请热心人士出资修房子。作为回报,房子修复后,给投资者占有、使用30年。“再怎么说,也比房子倒掉好。”王启志的堂弟王建忠说。
招来一位古建爱好者
没想到,植槐堂几户产权人联合发出的、被媒体称为“招赘令”的公告,还真招来了有心人,他是一位金华民间古建筑爱好者。
如今,房子的修缮工程已经动工。在植槐堂正门口,贴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抢救保护刻不容缓。走进正门,几块警示牌非常显眼:施工现场,严禁入内。
王志启作为七户房主之一,也在修缮的队伍当中。他说,揭榜的是一位金华民间古建筑爱好者,只知道姓陈,也是澧浦镇人。
记者找到了陈先生。“植槐堂在婺派建筑里非常具有代表性,周边像这样的古房很少了。”谈起揭榜修缮植槐堂的初衷,陈先生用了“乡愁”两个字。“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古村落,老房子一间间倒了,还到哪里去找乡愁?”陈先生说。看到房子的主人贴出英雄榜,他找上门,提出凭一己之力,修缮植槐堂。两方不谋而合。
“倒不是看中这30年的使用权,倒掉了实在是可惜。”如果能修好,陈先生的打算是,在这里开一个文化展览馆或者老年活动室。
杜羽丰 何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