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自去年开始的第一批发掘为期近2个半月,共清理古代墓葬75座,其中东汉墓7座、北朝墓2座、唐代墓葬33座、辽代墓葬33座。墓地年代跨度之大,墓葬数量之多,墓葬形制种类和保存之完好,为近些年来北京地区所罕见。目前还剩下54座墓葬没有发掘,计划到5月底、6月初结束发掘工作,文物保护工作同步开展。
辽墓发现完整壁画
辽代墓葬33座,辽代砖室墓的形制与唐代墓葬近似,墓室形状上更圆,墓室内也有砖仿木的结构。
两座壁画墓是本年度墓地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壁画画在墓室内四壁,底色为淡黄色,上面用红、黑线条绘制出家居生活的图案,有桌子、椅子、柜子、人物形象等,桌子上放着生活用品,其中一个容器里还放着石榴,可以说是对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反映。北京地区出土完整的辽代壁画墓比较少,这两座壁画墓的发掘显得格外重要。
北朝墓主耐人寻味
此次发掘中发现了北朝墓葬2座,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北朝墓,为北京地区北朝墓的形制特点树立了标尺。
同时墓主人朝鲜籍的籍贯也耐人寻味,在北朝墓葬中出土了一块刻有铭文的砖,记载了墓主人叫韩显度,祖籍是乐浪郡朝鲜县,下葬于元象二年(539年)。考古人员表示,乐浪郡是西汉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平定卫氏朝鲜后,在今朝鲜半岛设置的四郡之一,乐浪郡郡治位于朝鲜城,朝鲜县是其下辖县之一,即今朝鲜平壤市区。据史料记载,在北魏时期曾经有过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徙运动。到了东魏,定都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北京大兴是北方居民南下前往首都邺城的必经之地,因此,发现东魏时期的墓葬便顺理成章。
唐墓墓室“营造”味浓
唐代33座墓葬形态不同,有小型的砖室墓,也有大型的“甲”字型墓。小型的砖室墓与东汉的类似,“甲”字型墓形制则继承了当地的北朝墓葬的传统,墓室形状为弧边方形。到了晚唐时期,随着当地汉、胡杂居的日益深入,胡化也愈发严重,其中墓室形状越来越圆就是表现之一。
墓室内出现了砖仿木结构和砖仿家具装饰,仿木构主要是墓室内施斗拱、立柱等建筑构件,仿家具主要是桌椅、门窗、灯等。这使得原本简单的墓葬有了“营造”的气息,即前期设计后期施工。同时,这种装饰客观上反映了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后代的家具陈设布局、日用器具的生产以及人们的审美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墓室内出土有白瓷器和漆器,其中漆器的发现为北京地区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