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云”集新媒体
随着城市文化氛围的日趋活跃,公共信息也随之“爆棚”——即便有各类印刷品可以成为文娱生活的“指南”,但是总归难以囊括全面。但是云技术也可以完全运用于集纳、发布文化信息,并形成足不出户,拿着手机,就能“掌”握周边文化动态的格局。“文化嘉定云”、闸北“公共文化数字配送与互动系统”以及“文趣闵行”等,就是技术与艺术的创新结合。文化部已经把嘉定列为文化“云”的全国试点——目前已经做到嘉定区内的所有文化信息,都形成网站、APP等植入该区公共文化场馆里的触摸屏终端、电脑、手机等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保利大剧院,哪里有演出、展览、讲座、创意集市、艺术培训、亲子活动等,一键了然。
新媒体项目,也成为公共文化的新潮流。一批各有专攻的微信公共平台也体现出了公共文化多样化的发展。“魔法童书会”汇聚最会讲故事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演讲家;“吴晓波上海书友会”呈现出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应用;“太太学堂”则讲究风雅生活……
客厅共享飘书香
阅读、书本、诗歌、故事、国学——这些关键词勾勒出全民爱书、回归传统文化的盛况。去年市民文化节的重头戏“中华传统诵读大赛”,倡导传统文化,4个月内吸引了7.2万市民参与。“思南读书会”让国内外著名作家与市民面对面,打造爱书人交流的新方式。“菜场书屋”让市民的精神食粮与日常粮食同处一室,一并选购。“我的小书房”从孩子入手,培养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美丽花故事妈妈义工团”则是由有追求的母亲自发组建,为孩子们营造奇幻的文字世界……
还有一批创新项目,使得阅读也可以众乐乐。上大教授葛红兵领衔的华文创意写作中心,创建了13个“公益书坊”,通过鼓励民众自发捐书、自主管理有着“公共文化客厅”功能的阅读空间,传播了文化知识,打通了居民情感。“三室艺厅”徐汇区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项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区域连接点成面
本来未必相关的“点”,通过创新项目和文化氛围也连成了“面”。艺术电影放映、多场剧目演出、丰富文博活动,让小陆家嘴地区成为更有文化的金融城——白领白天在此上班,晚上就地看演出。月星环球港4楼1万平方米的文化演艺空间,使得商业空间里首次拥有公共文化空间。在k11商场里举行的莫奈画展等,也是“文商结合”的示范样本……
至于囊括了地铁音乐角、文化长廊、文化列车等活动的“上海地铁文化环”,更是让地下也时刻涌动着文化的热流。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