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吴国芬阿姨告诉记者,她的故事经过电视播出后,小区居民才第一次知道了她的善行。她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每日一捐”的队伍中。她觉得,慈善并非是有钱人的专利,只要有心,谁都能做公益。
每日一捐为回馈社会
制造局路88号6楼,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捐款窗口,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作“爱心窗口”。这里几乎每天都会接待许多有爱心的市民,许多人默默地来捐款,又默默地离去,不愿留下姓名。“爱心窗口”工作人员刘虹美说,有位68岁的市民吴国芬,每年都会准时来捐钱,已经坚持了十二年。
吴国芬告诉记者,2003年,她被查出肝硬化,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身体慢慢康复。“我看病的钱是通过医保报销的,我觉得受到了社会的恩惠,也应该回报社会。”2004年10月,她捐出了第一笔善款,由此开始了每天省下1元买菜钱,每年捐助365元。
2008年5.12地震后,老人决定在原有的捐款基础增加1元,每年5月12日与12月15日向慈善基金会捐款365元。老人告诉记者,12月15日是她老伴的生日。
心系公益无关贫富
每日捐2元钱,能起到多大作用?吴国芬说,捐多捐少其实并不重要,她一个月的退休工资也不到3000元,不可能大手笔地一捐千金。“每天捐一点,经济上也能承受,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菲的捐助。”
原本她只想默默地坚持自己的捐助,除了家人之外并没有告诉其他人。但在一次慈善晚会中,她作为嘉宾上台发言,使得她的善举广为人知。在小区里说起此事时,吴国芬发现有邻居和她做着一样的事情,一年捐500元,也已经坚持了许多年。
“虽然捐钱只是一件小事,但是重在坚持,我今后也会一直坚持下去。”吴国芬希望,她的故事能告诉人们,公益不是富人的专利,只要有心,谁都可以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