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上海新城区
     
本版列表新闻
黄渡老街有家夫妻弹棉花店~~~
黄渡老街有家夫妻弹棉花店~~~
黄渡老街有家夫妻弹棉花店~~~
黄渡老街有家夫妻弹棉花店~~~
黄渡老街有家夫妻弹棉花店~~~
黄渡老街有家夫妻弹棉花店~~~
黄渡老街有家夫妻弹棉花店~~~
     
2015年03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渡老街有家夫妻弹棉花店
长弓“嘭嘭”弹 棉絮空中舞
刘必华 朱全弟
  在嘉定区安亭镇黄渡新黄路上,有一家专做棉花胎加工生意的小作坊。作坊面积不大,不过20来平方米。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摆放在作坊门口一叠叠刚加工后的新棉胎,洁白醒目,用手一摸舒适柔软。

  30多年弹棉花为生

  作坊主人名叫施书新,今年58岁,出生于浙江永嘉县某小山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种田的农民。20岁那年,施书新拜了弹棉花师傅。一年半之后,施书新开始独立作业,先后跑过苏州、合肥、杭州、南昌、济南、武汉、沈阳、兰州、桂林、贵阳等不少“大码头”,做起了弹棉花生意。

  几年后,施书新回到家乡,与邻乡姑娘胡小秋相识结婚,不久双双闯荡上海,在黄渡落脚并开了一爿棉花胎加工作坊。转眼30多年过去,施书新夫妇即将步入甲子之列。整日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弹着同样的声调,从事着这份传统的手艺。施书新常常自嘲:自己曾是跑过大码头的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如今还是继续在做弹棉花的小生意。

  忙时每天干10个小时

  施书新告诉记者,弹棉花看似简单,实则是桩吃力辛苦的行当。从棉花加工成棉胎,需要经过拆散、打碎、弹花、拉纱、磨平等多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不能偷工减料。其中,弹花是最为“动筋动骨”的一环。现场,只见主人面带口罩,身背腰带,左肩跨一把亲自纯手工打造,用檀木和牛筋做成的“弹弓”,然后右手拿一把木棰有节奏地敲击牛筋线,随着“嘭嘭”的清脆声,棉絮上下翻转,如跳舞一般,如此来回重复。

  施书新介绍,加工一条4至5公斤重的棉胎,光弹棉花就要反复击弦近万次,每分钟要100多下,需1个多小时,而且只能站着干。生意忙时,他们夫妻每天要干10多个小时,其中弹棉花工序全靠老施一人操作。“每天干完活,两只胳膊就像脱了臼。”老施说。过去弹棉花所有工序都是人工完成,现在有些改用了机器操作,省力了许多。

  把上海当作第二故乡

  老施夫妇说,他们一年忙到头,除了缴付房租、水电气费,再加上吃用开销等,每年顶多能够积余一二万元。“我们早把上海当作了第二故乡,如今儿子、媳妇都在安亭工作生活,孙女也在当地读书。我们已这把年纪,弹了几十年的棉花,习惯了,虽赚钱不多,但够吃够用就行。今后,只要还有人要加工棉花胎,我们还会做下去。”施书新夫妇说。

  通讯员 刘必华  

  本报记者 朱全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日本为何难谢罪4
   第A16版:3·15专版
   第A17版:3·15专版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32版:上海新城区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 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招生广角
   第B08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招生留学
   第B10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广告
“12小时排酸” 中温肉悄悄火了
古镇夜景
松江东方狐狸城本月底停业
长弓“嘭嘭”弹 棉絮空中舞
东海鲜花港 郁金香花展提前
崇明樱花节 500亩花海醉人
本报信息
新民晚报上海新城区A32长弓“嘭嘭”弹 棉絮空中舞 2015-03-18 2 2015年03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