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向明人正致力于创造文化的建设,营造创造文化的宽松氛围,健全学生创造性人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具备“三独、三创、三心”文化,即独思、独创、独立;创新(意)、创造、创业和爱心、宽容心、责任心。三独是目的,三心是基础,三创是途径。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开辟多种途径,通过开设大量的特色创新课程,创建特色创造实验室和建设震旦书院,致力创造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课程实践让学生从兴趣出发,最终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志向。从而,使向明创造教育这张名片,不断出新、深化、厚重。
特级校长 特级教师 芮仁杰
在毗邻淮海路商圈的瑞金路上,矗立着一所拥有百年文化传统的名校——向明中学。学校由著名爱国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于1902年创建,以明理向上为校训,以勤思创造为学风,以崇实求新为教风,2005年被上海市教委授予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称号。近年来创造教育课程群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10多项,特别近三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造教育成就奖”等。这期间,各级领导来校视察,高度赞扬学校创造教育课改经验。
扬帆启程
探索创造课程建设
向明中学的创新教育需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创造学会的指导下,向明中学开始着重在创造技能方面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的“三小能人”活动,这一时期的创新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至90年代,学校着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创造思维与创造性人格。这一时期的创造教育,不仅需要同学动手完成手工作品,还需要加入实用的发明,赋予作品崭新的意义。
在创新课程开设的初期,学校也遇到了诸多疑问和困惑。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与再设计,使课程、教材、教法、学法围绕培养目标?面对这些问题,向明中学通过学校课程框架的重组建设和课堂教学再创造,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使创造教育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精益求精
完善创造课程实践
面对创造教育早期庞大繁杂的课程体系,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梳理,从2000年以来开始的所有校本课程中,精选出了42门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学生协会的数量也进行了精简,根据学生的反馈与社会的反响,从与校本课程相匹配的角度,精选出28个学生特色协会。
学校重建了20门特色精品专业课程,如机器人控制与建模、纳米技术入门、科学与艺术等。各门课程皆试用“互动性”创造性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机器人课程属于向明中学的老牌创新课,水中运动机器人曾在大型机器人比赛中获奖。随着3D打印技术的普及,在“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学生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类似鱼的机器人外壳,不仅增加美观,而且提升了性能。科学与艺术课程着重引导学生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学生运用旧校区施工后留下的废旧钢筋,制作出了个性化的装置艺术——钢筋树,加上感应开关、电脑与扬声器,使钢筋树能感应人的靠近,发出不同声音。这颗“吵闹的树”美化了新校区,也使旧校区的历史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保留,从而获得了“新生”。
为保证创造课程的顺利实施,向明中学专门建设了近20间专用自主实验室,有效覆盖了各门特色创造课程,这些实验室推动了创造课程的落实,许多获奖成果都出自其中。学校每年学生有近80多项创造发明获得专利申请,五年来已累计400多项专利成果,在国际、全国及市各级各类重大创新大赛上获奖超百个。
寓教于乐
激发学习热情
这些创造课程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和激情。参加环境课程的学生干部魏若男告诉笔者,课程中同学们一起设计环保袋,一起种花,在“根与芽”的活动者中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为学习植物培育的技巧和观察植物的生长,曾经焦急地等待花开的那一刻,当看到植物生出了花苞,那种激动与兴奋,成为她在创新课程中最美好的体验。学校与复旦、交大、同济等高校和上海市科协、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博物馆、科学会堂等单位联动,搭建实践平台,多途径培育创造性人才,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和收获。通过联动将学生的兴趣逐渐变成志趣,最后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志向。
向明创造课程的故事还有许多,如在每次大型校园活动中负责视频拍摄、剪辑制作的“电视台”团队,比赛前夕在实验室中不眠不休、通宵达旦进行作品制作的机器人团……“我们规定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参加学校的创造课程,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尝试,真正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许多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恰恰是在向明中学定下的,而不是在大学里。”向明人报历届主编全部通过报社锻炼,最后考入复旦大学深造。在谈起创造教育课程时,学校创造课程教师李剑显得非常自豪。李剑老师告诉笔者,创新课程所做的就是使学生找到自己的梦想,并帮助学生把梦想变成现实,学校开展创造课程的这些年,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开阔,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加日语课程的萧丰向笔者透露,自己的父母始终觉得他能在向明中学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在创造教育的发展之路上,向明人已经寻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围绕着创造教育的核心要素,不断完善创造课程体系,以创造素养培育为本,走内涵发展之路,涌现出更多具有与时代同行的创新性后备人才。
陈乐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