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郑宇真和另外14名本市初、高中学生一起被评为2015复星保德信青少年社区“明星志愿者”。这项社区志愿者评选起源于美国,被视作青少年志愿者评选“奥斯卡”,如今已经发展至全球7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说话不编故事
今年来自68所学校的421个案例参加评选,比去年几乎翻了一倍。组委会项目总监胡邦菁介绍,活动从“创造力和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所花费的努力”“活动影响力和收益人群”“个人成长”四个方面对每个案例进行考量。参赛者必须填写申请表,并由所在学校负责人签名证明其真实性方能参加。
上一届评选时,几乎有一半申请学生只是用各种证书证明自己在学业、艺术特长等方面的优秀,说起志愿者经历并无真切个人感受。而今年,这一现象大为改善。主办方强调,在“所花费的努力”一栏,学生必须清楚记录参与频率、服务小时数等细节问题,不能笼统表述。来自团市委的统计则显示,本市青少年对公益的热情在增加,十二五期末上海青少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时间平均为30.59小时,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8.68小时。
有了行动更要坚持
胡邦菁说,这一评选在美国已有20余年历史,经过对获奖者的跟踪调查发现,获评的优秀志愿者几乎都成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她认为,成为一名优秀志愿者,同情心、好奇心、行动力和坚持不懈的勇气四者缺一不可,而这些品质也将使人终身受益。
■ 延安中学高二女生陆雪怡在小学五年级时主动为安亭图书馆创立QQ读者群,耐心为读者解答疑问,甚至被误认为馆内工作人员。
■ 上海中学高三男生李嘉昊自小学三年级起,就持续接触智障和自闭症儿童,并参与公益活动,高中时,他主动联系学校附近的“星雨儿童康健院”,每天午休时照看自闭症儿童,并于去年暑假推出了“清北学堂”,组织部分已经签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准高三学生,为那些准备参加成人高考的特殊考生提供辅导,最终,有19名学生通过了考试。
■ 世界外国语中学高三女生张涵创办了一个凝聚大家公益热情的志愿服务平台——上海高中生志愿者联盟,组织慈善漫展,组织慈善义卖。该联盟如今拥有15所常委高中,志愿者库里的高中生志愿者超过600人,并在持续增加中。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