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万添杰出生于1984年。2011年,浦东在本市率先公推直选居委干部,他成为年轻的“80后”书记之一。他直接参与旧改动迁置换项目,组织动迁居民成立“动迁居民委员会”,使得“72家房客”没有一个“钉子户”, 最终达成5个100%的动迁目标,成为浦东新区第一个成功参照房屋征收细则执行的旧改置换项目;他沉潜基层5年,倡导居委干部“无椅化”工作模式,解决动拆迁、民生项目、历史遗留问题、群租三违等各项急难愁问题370余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沉得下去的80后‘小巷总理’”。
2012年1月,万添杰当选为浦东新区第五届人大代表;2011年评为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2012年浦东新区终身学习优秀推进员;居民区党总支于2011-2014年被评为浦东新区一级党组织。
“小巷总理”的“午休时光”
万添杰身材较胖,有近两百斤,社区里的小朋友喜欢叫他“小胖叔叔”,一些居民阿姨伯伯都喜欢亲切地叫他“小万”。万添杰说自己曾是个IT“宅男”,5年前,应聘成功为塘东居民区党群社工后,如今不但当上了塘东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还成了社区工作的“老法师”,带教了两名90后居委干部。
一大早赶去采访万添杰,不知不觉聊到了中午。他来不及吃饭,又匆匆赶往居民区。记者和他一起走入塘东居民区,一路都是打招呼声。“小万书记,旁边一幢楼的路拓宽了,我家门口的什么时候改造啊?”万添杰告诉记者,塘东居民区是一个“大熔炉”式的社区,2600多户居民,6000多名常住人口。这里有上世纪60年代的老小区,有80年代的公房,也有90年代建造的高层。小区公共道路少,停车难成了居民们的“急难愁”问题。
怎么既保证居民通行,又“挤”出停车位,还不影响小区绿化?在征询居民意见后,经过居民多次讨论,1到5号的居民通过了将通道两侧各拓宽50厘米左右、将部分花坛绿化改为其他区域绿化的方案。记者看到,现在道路一侧整齐地划好了停车线,不影响居民正常通行。“其他的不少楼道的居民也纷纷要求参照这个做法,今年我们会继续挖掘小区潜力,争取缓解停车难题。”
没走多远,一名中年阿姨骑车经过,看到万添杰马上停下来,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这名叫郁慧敏的居民告诉记者,2013年,一场暴雨让塘东居民区“水漫金山”,积水高度差不多浸没了一个轮胎。万添杰挨家查看,看到郁慧敏家有名80多岁老人,赶紧脱了鞋袜,拿起盆,一盆盆把水往外舀。本来就胖的他更是汗流浃背,换了两条裤子,最终帮忙把水排了出去。
雨停了,积水没了,但万添杰心里还是不踏实。他仔细研究后发现,原来是老小区的污水管和排水管合在一起,造成排水不畅。他又四处为居民们呼吁,最终区里、街道共同出资为居民区重新分流了管道,彻底解决了问题。
一圈转下来,快到下午1时,万添杰匆匆吃了点盒饭,身影又出现在小区里。
和“婆婆妈妈”打交道
“‘小万书记’不在小区里,就在去小区的路上。”有居民开玩笑对记者说道。5年在社区里摸爬滚打下来,万添杰的“无椅化”工作方式也成了他的“看家本领”。
居委会每天8时30分上班,下午5时下班。但每天上午,万添杰总是第一个到居委会,烧好6瓶开水,就开始在小区里“晃悠”。早上提早1小时上班,下午至少推迟1小时下班。中午吃好饭,也不休息,就又出现在居民区里。
如今早已和居民们打成一片的万添杰坦言,当初也曾很“纠结”。他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IT工程师,却在2009年“误打误撞”来到塘东居民区工作。看到塘桥街道招募党群社工,虽然刚开始收入每月才1800元,比原来低了近一半,但因为他在学校从事过社团工作,感觉受益匪浅,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了名。经过笔试、面试等多轮考试成功后,一起考进来的社工经过统一培训被分到了各个居民区。当时招进来的7人,原本是“五朵金花配两片绿叶”,5女2男,如今现在只剩下3名,其中一人在工作两周后就走了。
“坦白地说,第一次到居民区,我的心也凉了一大截。”万添杰说,老小区破旧的环境、简陋的办公条件,还有周围人质疑的眼光,都让自己心里就打了“格楞”。但是第一天报到,下午正好劳模杨怀远来开讲座,挑着“小扁担”,最普通的工作也能做到极致,给了他很大的激励,“‘婆婆妈妈’的事情虽然繁琐,但做好了让居民满意,也能收获成就感。”
更幸运的是,初到居民区的万添杰就碰到了一名好“师傅”。塘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奚德强介绍,为了让“小书记”们脱颖而出,塘桥街道建立健全了“搭梯子、压担子”的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原本已想退休的老书记马淑屏为了“扶一把”,克服家中老伴卧病在床的困难,留任当上了万添杰的“带教老师”。
1年多后,当万添杰的工作终于得到居民们认可,以97%的高票被选为居民区书记后,马淑屏才“功成身退”。就在她退休的第二年,老伴病逝了。万添杰参加了追悼会,“那一刻,我感受到老一辈居委干部们为社区工作付出的心血、甚至代价,我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72家房客”无一钉子户
在万添杰5年的社区“履历表”上,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参与了浦东新区第一个参照《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协议置换的项目:峨山路420弄旧改项目。在这个有72户人家居住的地块,曾是塘桥地区范围内唯一的二级以下旧里,没有卫生设备,每逢下大雨,路面上就积水,小区邻里矛盾不断。
“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有那个地块居民的各种投诉,我经常一天跑几趟,各种状况不断,连有线电视费也是我一家家上门去收的。”万添杰回忆,有人反映居民乱扔垃圾,他来到小区,楼上一包垃圾直接就在他头上“开了花”;门口的公共厕所阀门坏了,粪便满溢,居民投诉无门找到居委会。万添杰四方协调,最后自掏腰包请来老师傅帮忙修好,解了居民的燃眉之急。也就是那件事后,许多居民才知道,那个卖力帮忙找人修厕所的“小胖子”,原来就是新上任的居民区书记。
为了帮居民改善居住条件,万添杰和居民一起“背着马桶”四处呼吁。作为新区人大代表,他在新区人代会期间,主动联络新区建交委,反映该地块动迁置换问题,在和街道的共同努力下,“72家房客”有了旧改动迁置换的机会,但前提是必须实现五个100%:即征询同意率、方案征询同意率、房屋评估率、意向签约率、搬场率都要求达到100%。也就是说,要走就要全走,只要有一家“钉子户”,就得前功尽弃。
得知消息的万添杰既高兴又紧张,从协议置换开始的那天起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日日夜夜在72户人家中了解情况,上门做困难户的思想工作,有时为对一些情况复杂的家庭进行调解,常常是和他们“磨”上一天,才能吃上一盒方便面,就这样他还是坚持一边按着隐隐作痛的胃,一边耐心调解。
随着对社区工作的熟悉,万添杰也开始摸到门道,光靠一个人苦干不行,群众工作还要靠群众来做,让老百姓自发形成规约。为此他连夜约请了十多户小区居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动员动迁居民自发成立动迁居民委员会,通过委员会确定重点居民工作名单,引导居民早日签约。
可是临到签约,一些居民为了实现搬迁收益最大化,想出了各种“招数”。有一户家庭,其中一人正在被强制戒毒,家属提出“签约可以,放人。”为此,万添杰跑了好几次戒毒所。因为他的诚意,家属收回了这一无理要求。这一征收项目,最终没留下一户“钉子户”,在79天内成功实现搬迁。
但是,就在协议置换成功的第二天,万添杰就因劳累过度,胃大出血住进了医院,医生把他送进了重症监护室。这也是在居民区工作后万添杰第二次因胃出血被送进医院。得知消息的居民们纷纷来到医院,看望的居民挤满了病房。“阿姨叔叔”们都劝他,“年轻人别太拼了,保重身体要紧。”但是,在两个星期后,小区里又出现了万添杰的身影。
一步步走来,虽然难题一个接着一个,但万添杰却很乐观,说自己也享受到了很多做社区工作的“红利”。“每次做出一点成绩,都会有人来肯定你。我曾接到过以前公司老板的短信,听说我现在做的事说,‘这样很好’。我住在花木社区,但小区的邻居听说我是做社区工作的,对我的家人很关心照顾。‘一号课题’出台后,对社区工作者而言更是有奔头了。”万添杰说,“但我也希望,好的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的同时,关键在于怎样留住这批年轻人,同时也要防止年龄的断层,为社区工作的长远发展留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