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勒庞领导的极右政党国民阵线虽然未在任何省议会获得多数席位,但得票率仍相当可观,当选的省议会议员数量显著增加。
经济疲软引不满
玛丽娜·勒庞和极右翼在法国的“崛起”绝非偶然。
第一,法国经济疲软导致失业率高企,这一点在年轻人中尤甚。近200万年轻人无学历、无教育经历、无工作;四分之一可就业的年轻人正处于失业状态;三分之一的年轻人被大材小用,五分之一的年轻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法国14万无固定住所的人中,其中四分之一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作为执政党的社会党尽管实行“青年保障”计划,但对于广大“尼特族”(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后参加就业辅导的社会族群)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极度不满导致人们将票投给了极右翼势力。
第二,国民阵线本身“脚踏两条船”,左右通吃。从政党纲领和选民构成来看,国民阵线确实有着左翼色彩。国民阵线的很多政策与法国极左翼的“左翼阵线”异曲同工,甚至比左翼政党更吸引法国工人阶级的关注和支持。
民众投票热情低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省议会的投票率仅50%,反映出法国民众政治参与度低,对政治缺乏热情甚至充满失望,客观上造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效应。而参与投票的往往都是“狂热分子”,其中很多都是国民阵线的支持者。
比利牛斯-东部省的埃尔纳小镇以前是左派的根据地,国民阵线在当地推出几乎默默无闻的候选人,竟获得31%选票。当地人说:“国阵的选民不记得这些候选人的名字,只要给一个稻草人穿上国阵的制服,人家也会选他。”
顺势而为转矛头
第三,沙尔利事件为国民阵线的反移民宣传提供了现实依据。该事件凸显了伊斯兰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助长了极右势力的急速膨胀。
国民阵线本质上是一个极右翼势力,“排外、强调法国人的法国,反对欧洲一体化”的立场始终未变。值得注意的是,国民阵线也在进行自我调整。老勒庞时期大打“反犹”牌,民意支持率受到影响,玛丽娜·勒庞“吸取教训”,将矛头转向“反对伊斯兰、反对移民”。近年来,阿拉伯-黑人-穆斯林移民逐渐成为法国媒体攻击的对象,国民阵线可谓顺势而为,支持率因此不断上涨。
第四,萨科齐右转客观上助长了极右翼气焰。萨科齐领导的人民运动联盟虽是中右性质的政党,但他本身却在不断右转。
萨科齐2005年任内政部长时期对巴黎郊区骚乱表示“零容忍”,铁腕本色可见一斑。担任总统期间,萨科齐推动立法禁止伊斯兰妇女佩戴遮住全身的罩袍,并大规模驱赶罗姆人。
法媒体推波助澜
第五,社会舆论推波助澜。媒体在法国政治生活中已经蜕变为“政权、媒体和财团”新型三权分立中的一大权力。法国民众整天在电视上看到的就是“不安全、阿拉伯人、伊斯兰、恐怖主义、贩毒”等字眼,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排外情绪。
同时,畅销书中也充满极右色彩。埃里克·齐姆尔的《法国自戕》提到反对穆斯林移民,米歇尔·维勒贝克的《臣服》讲述穆斯林政党赢得法国大选,人心惶惶。两本书大受欢迎,恰恰反映今天法国社会正处于最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潮”席卷之中。
法国政治右倾若成为新常态,无论对法国还是欧洲而言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要让法国这辆低速列车停止向右转,奥朗德领导的社会党励精图治、振兴经济,才是唯一“刹车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宋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