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风骆驼 迟早被吞
今年2月以来,也门什叶派胡塞民兵武装一路高歌猛进,不仅打跑了亲美的哈迪总统,还接管了从首都萨那到第三大城市塔伊兹的大片国土。由于与胡塞集团结过“梁子”,害怕遭报复的美国人在2月10日关闭了驻也门的使馆,将外交人员撤至邻国阿曼。撤离过程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支小队全程护送。有趣的是,当美军陆战队员试图与外交官们同机离开时,却因“商业航班不能携带武器”的规定,只好将随身武器留给也门当地的安全部门。值得一提的是,胡塞民兵接收美国遗留的使馆设施时,发现那里坚固犹如堡垒,许多使馆用车干脆就是军用装甲车,形同“国中之国”。
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以来,针对美国外交机构(含建筑物、人员和车辆)的袭击和未遂袭击多达300余起,死伤接近百人。美国《赫芬顿邮报》称,遭袭的美国外交机构大多集中在热点地区,包括伊拉克、也门、沙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都上了美国国务院列出的“28国黑名单”,派驻这些国家的美国外交人员被明令限制出行。
观察袭击者的攻击手段,多数事件只是由抗议、示威演变成的局部骚乱,美方损失往往只是“几扇窗户和几辆车”,不过,一旦涉及反美武装或犯罪集团,也会发生爆炸和枪击等高危事件,例如2011年巴基斯坦塔利班袭击美国驻白沙瓦领事馆的车辆,就造成1人死亡。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使馆频繁遭袭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美国在中东、北非推行“双重标准”的干涉政策,不可避免地会激起强烈民愤。正如阿拉伯谚语所言:“顶风的骆驼,迟早要被沙漠吞没。”也正因为遭袭风险始终存在,美国驻热点地区的外交机构往往“草木皆兵”,陷入“遭袭-加强安保-再遭袭-继续加强安保”的怪圈。俄罗斯《纽带新闻》更是直截了当地批评称,充斥着霸权思维和“十字军精神”的美国外交路线,才是影响其使馆安全的“头号杀手”。
技防人防 双管齐下
为了提高驻敏感地区使馆的安全系数,美国在“技防”、“人防”领域投入巨大资源。在硬件设施方面,美国使馆的选址颇有讲究,按照美国国务院出台的“耶曼规则”(由美国海军上将鲍勃·耶曼提出),美国驻敏感国家的使馆应在远郊选址,占地最好超过600亩,建筑物与围墙的距离应超过3米,并按照防爆要求设计构筑,围墙与周围街道的距离应超过30米,距地面4.6米的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扶手。
美国驻约旦首都安曼的大使馆就是典型的“耶曼规则”产物,整栋建筑形同要塞,周围百米都是空地,钢筋混凝土围墙高度超过3米,墙头架着电网,墙外挖有深沟,几个出入口都由约旦特种部队的装甲车看守,以至于当地市民将美国使馆戏称为“城内最豪华监狱”。
位于伊斯兰堡的美国驻巴基斯坦使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建在半山腰,可俯瞰城市,四周环绕着带电网的水泥墙,正门前10米内布设2道水泥隔离墩,路边设有“禁止停留和摄影”的警示牌,当地警方车辆每隔几分钟就会巡视一次。
除了基础设施的技术防范,美国还竭力强化使馆的武装保卫力量。据美国《连线》杂志披露,美国海军陆战队有一支专门的MSG使馆警卫大队(团级)。他们以分队为单位,分属九大地区司令部,最小的分队是“1+5”结构(1名指挥官和5名士兵),最大的分队是“2+28”结构(1名指挥官、1名副指挥官、28名士兵)。按规定,超过17人的分队都必须配备副指挥官。
目前,约有1300名MSG队员驻扎在135个国家和地区的美国外交机构内。当威胁增加时,MSG分队就要做出一些调整,例如进驻使馆核心区;在每天的特定时段增派值勤人员等。据退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士长安德鲁·布法罗透露,他在美国驻某国使馆担任MSG队长时曾遇到过几次关闭使馆的情况。当时,MSG队员仍要照常履行警卫职责,警戒级别提高时,队员们将打破8小时轮班制,调整为一名队员值勤7小时,另一名队员执勤5小时,让外人无规律可循。 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