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牌限行新方案昨晚正式出台,再次引发了对于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的热议。应该说,外牌限行新政是现阶段缓解高架全天候拥堵的“权宜之计”,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城市道路交通日趋严峻的拥堵现状,但势在必行。当然,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未来解决交通拥堵难题的出路,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外来入沪车辆应更多采取P+R的形式,方可缓解上海中心城区的道路交通压力。
上路车子越来越多
高峰时段越拖越长
近年来,本市交通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 道路交通需求持续增长,道路拥堵状况进一步加剧 自2010年世博会以来,本市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里程约4865公里,增长3%;城市道路面积105平方公里,增长8%,道路交通设施增量有限。
● 私人小客车持续增长 截至2014年底,全市机动车的保有量已达304万辆左右,这还不包括约占上海车辆总数近三分之一的外省市号牌的车辆。机动车出行量的持续增长,使得道路交通拥堵呈现出较快上升的趋势。
● 机动车出行量持续增长,使得道路交通拥堵呈现出较快上升趋势,全市快速路上行驶的外省市号牌车辆规模不断增加 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市目前快速路日均交通总量增长约7%、中心城区越江交通日均总量增长1.2%、高速公路日均车流总量增长约13.2%。随着快速路全网驶入车流规模的不断增长,外牌规模也在逐年增长,全日驶入高架的外牌车辆同比增长4%,快速路早晚高峰沪牌与外牌车流量比为9:1,平峰为2:1,外牌车辆比例同样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 高峰时段进一步向午后和早晨延长 据专业机构调查,本市中心城区道路形成了早、午后、晚高峰的三个拥堵高峰,并逐步呈现出午后高峰向晚高峰延展,与晚高峰时段逐渐连成片以及早高峰提前的趋势。这其中,早高峰入城方向拥堵较为严重,快速路拥堵里程比例达9%-10%,车速低于每小时40公里,拥堵时间提前至7时左右,部分路段行驶车速低于每小时10公里;午后高峰道路拥堵程度也有所加剧,拥堵里程比重为9%左右。
● 道路拥堵范围进一步扩大,拥堵频率增加,拥堵呈现常态化 2014年,在42个快速路交通指数区域中,累计拥堵时间大于一小时、超过100个工作日拥堵的区域有8个,主要集中在浦西西部及西南面的8个常发性严重拥堵区域;在68个地面道路指数区域中有15个区域,主要集中在内环内以商圈及医院为中心的15个常发性严重拥堵区域。这些区域构成了本市常发性的严重拥堵区域,其中个别区域的严重拥堵已经超过240个工作日。
延长外牌限行时间
只能有限缓解拥堵
上海中心城区的拥堵,已成为城市运行管理和城市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近几年机动车的发展趋势,市区号牌受到额度控制政策增长幅度约为每年10万辆,郊区号牌增幅为每年10万辆,增长势头强劲;而据初步调查分析,常住上海的外省市号牌车辆每年以10-15万辆的速度递增,这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显而易见。
由于上海市区号牌拍卖价格近年来居高不下,受此压力影响,更多的车主选择了只需数千元的外省市号牌,虽然面临着早、晚高峰高架限行和定期需远赴号牌所在地验车等诸多“麻烦”,但悬殊的价格落差还是吸引力十足。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几年本市道路交通的拥堵仍将进一步加剧。
不得不承认,面对日趋严峻的道路拥堵现状,在目前外牌限行的基础上,管理部门出台延长外牌限行时间的举措也属“无奈之举”。外牌限行新政只是延长了限行的时间,这还不足以解决本市高架道路全天候的拥堵以及地面道路中常发性严重拥堵区域的拥堵。那么,对于外牌限行的范围该不该逐步扩大,也是需要管理部门考量的。
好在本市将适时向公众发布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分级和拥堵指数,结合本市道路资源和交通运行现状,依托交通信息大数据采集样本,发挥拥堵指数在机动车出行中的“预警、预示、诱导”的作用,根据分级的指数,推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直至出台更为严厉的限行管理举措。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疏堵结合标本兼治
眼下上海拥有外牌车辆的车主不在少数,外牌新政的实施对其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应时出台相关的配套服务举措,强化公交优先、完善通行保障、鼓励停车换乘、严格交通执法、加强市区统筹,缓解交通拥堵矛盾。
应该说,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外牌的限行措施,只能是治标之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的拥堵难题。况且治理城市拥堵也不仅局限于外牌限行单一的举措,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唯一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让公共交通在城市拥堵治理过程中起到“活血化瘀”之功效。这就要求我们把整个上海区域内的公共交通建设到充分发达,尽快构建成以轨道交通和中运量(BRT、有轨电车)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促进轨道、公交、社区巴士(“最后一公里”线路)的三网融合,吸引和便利更多的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而对于外省市的入沪车辆安排,可以在本市的城郊接合部多建一些P+R停车场。人们还记得世博会在沪举办的时候,7000多万人次在上海,为什么没有发生交通拥堵,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许多入沪小客车到了本市的城郊结合部以后,便进入了P+R停车场,真正进入市中心办事的都是通过集约化的交通。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世博会期间上海管理交通的思路和举措,现在依然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