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服务新模式,已悄然从当初电商们的“送货上门”发展到了如今生活服务APP(手机移动客户端)的“送人上门”。消费者在“一触而就”间,就能把陪驾的、搬场的、烧饭的、保洁的、美容的通通请上门。
到家服务,真能让人潇洒做回“甩手掌柜”吗?连日来,本报陆续刊出“生活APP,你安全吗”的系列报道,所述种种问题,引发反响。今天,在该组报道收官之际,本报发布“生活APP样本调查报告”,希望对这一尚处草莽期的新业态,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有关企业能强化自律,建章立制、破除隐忧,给消费者多一些放心“点击”的理由。
安全 过不去的坎
去年,一项由媒体发起的O2O上门服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愿尝试上门服务的被访者中,出于“让陌生人到家不安全”的原因占大多数,为71.12%。他们担心财产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以及个人信息安全等。
网友余先生说,他曾在某APP平台上预约过一名上门做饭的厨师,因服务并不满意,最终没有给厨师好评。事后,他还曾收到这名厨师的电话。“我不是担心对方报复,但总觉得手机号码、家庭住址都留给对方了,消费者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一旦发生矛盾,难免会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市民林小姐也说,她有安全疑虑,但又忍不住想尝试上门服务,所以会选择有家人陪伴的时间,且不会选择异性上门。
“上门服务人员如果素质参差不齐、或者涉嫌信息造假,那么对消费者来说,这就是个很大的安全隐患。”采访中,部分APP平台所属的互联网公司负责人也坦言,他们担心的问题,其实和用户一样。
对此,美甲平台“河狸家”的公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对美甲师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进行审核验证,并引入了担保人制度;“烧饭饭”的负责人则称,客观上无法对厨师自己提供的所有履历完全审核,但对于资格证书、身份证、健康证等各项证明都有存档;“点到”的做法则是,在招聘和录用的初期,严格审核技师的资质,除了“是不是”“会不会”“好不好”等基本问题外,还会建立黑名单制度。
服务 跪求给好评
市民陈先生曾体验过到家服务中的保洁项目。因上门来的保洁阿姨是个“新手”,手脚不够利索。“2小时过去了,只是随便扫了扫地,擦了擦灰,自带工具还要收费,而且我叮嘱她做的项目只完成了一半。”陈先生说,因为上门保洁服务都是以小时来计算的,不同于住家或“早出晚归”的阿姨,所以难免出现“磨洋工”的情况。
体验过上门美甲、烧菜服务的董小姐则说,本来只是正常地享受服务,但因为技师和厨师都很看重“信誉”,所以在做完美甲后,美甲师央求她拍照评价,让她有些不舒服;厨师则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拜托您一定要拍照发朋友圈表扬我一下,在APP上的评价也请多美言几句!”董小姐认为,尽管APP平台上对服务人员的好评占大多数,但不排除一些是“被迫发布”或者“碍于情面发布”。
对于上门服务的质量,有消费者也提出了质疑,“因场地和设备有限,我觉得很难做到和店里享受的一样。”对此,一些平台的负责人也坦言,上门服务的项目,大多是和手艺相关的,无法携带太多的器具,所以相应地,也无需承担更多的风险。针对用户的评价,这些平台均表示,会定期电话回访用户,以获取真实的评价。
维权 出了事找谁
互联网平台的虚拟特性,也使消费者担心,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如何保障售后权益呢?“如果有实体店铺,基本上‘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可以上门理论,向消保委、工商等有关部门投诉,但对于虚拟的平台,甚至连公司地址都不知道,仅有一个电话,维权难免陷入被动的局面。”消费者陈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尤其是一些和身体健康、食品卫生相关的上门服务,比如叫厨师上门做菜,厨师走后如果消费者吃坏了肚子怎么办?又比如推拿理疗,结果加重了腰椎颈椎疾病怎么办?互联网公司会不会说自己只是个广告平台,顺势撇清关系呢?
目前,不少APP平台正在尝试购买互联网保险业务,为用户做担保,有的已率先推出了安心保障计划,包括意外伤害保险、人身权利侵害保险、个人财产及随身物品损失保险,保险随订单生效。部分APP平台也为员工购买了保险,并对员工在服务期间进行GPS定位、订单追踪等,确保其安全。然而,有业内人士坦言,保险的理赔条件多,建议互联网公司向消费者明确保险合同细则,避免成为“噱头”。
监管 处真空地带
移动互联网和服务业的结合,正在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聚拢行业资源,替代线下分散的中介,消费者和服务人员均可以摆脱门店的限制,服务人员不必推销产品和会员卡,用户也不用承担门店租房成本,消费的形式也变得更加自由。
但是,这种新的消费方式,不可否认也带来一系列监管上的难题,谁来管?怎么管?参考标准是什么?这一切消费者关心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生活服务APP的创始人都明白,他们所在的企业正处在“风口浪尖”,需要一系列指导标准和行业规范来约束,以便于更好地发展,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部门出来主动“认领”,自然也不可能有针对性的规则。
由于这批互联网公司的属性多为“科技公司”“咨询公司”,本身的经营范围与所提供的服务无法完全对等,这点与线下企业的性质不同。不少消费者难免困惑:说它是中介,它又只是虚拟平台;说它是互联网,它又真真切切地提供线下服务,到底该怎么定性呢?
“的确不知道该由哪个部门具体监管,或许也不是一个部门可以管的。在明确之前,企业只能自律吧,做到不违法、不违规,其他的都交给用户说了算。”事实上,尽管打着“用户体验至上”的旗号,但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管理者们心里也明白,“监管”二字,根本就不是消费者可以揽下的责任。
相关链接
市消保委:一查二验三看清
昨天,记者从市消保委相关部门获悉,使用APP预约上门服务仍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他们暂时未受理相关纠纷。但针对本报刊发的系列报道中涉及到的问题,市消保委向消费者发布了三条消费警示:
■ 留意平台资质 因预约上门服务需通过特定的手机软件进行,消费者在下载软件时应当留意软件的开发者信息、已使用的用户评价,确认安全后才下载使用。据了解,目前,上门服务类的APP都需要手机注册,个别还需实名认证。用户应提防“流氓软件”,并注意保护个人账户安全。
■ 核对人员信息 预约的服务人员上门,应立即核对个人信息,查看相关证件,必要时可致电服务平台查询,如有疑问应当拒绝其入户。在享受服务时,最好有家人作陪,避免独处。贵重物品应妥善保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 保留消费证据 消费过程中应当保留证据,如拍照、录音等,在平台下单后也要截屏。如果服务结束后需用户签字确认,应当仔细阅读条款和各类免责说明,发现疑似“霸王条款”应拒绝签字。
本报记者 左妍
企业回音:平台要加强自律
“烧饭饭”:CEO张志坚本周一给记者发来书面答复称,此前他们的确没有提供发票,属于企业的疏漏。公司讨论决定,4月1日起提供发票,并通过短信、APP站内信等方式通知用户,可补开发票。
此外,张志坚还说,对于报道中提到的三大平台的厨师上门时未主动出示证件、以及代买菜品时的报价问题,“烧饭饭”将对所有厨师进行再培训,以规范他们的服务,同时欢迎舆论和公众的监督。
“点到”:华东地区负责人陈伟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针对有技师涉嫌违法行医的问题,他们已展开调查,并对相关技师进行教育。“我们提供的是没有风险的纯手工技术,有两条底线需要技师遵守,”陈伟说,“一是禁止进行正骨、针灸、拔罐等医疗类服务;二是禁止推销任何产品和私下服务。”陈伟表示,今后公司将加强对技师的管理,杜绝此类情况再发生。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