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纵117.6厘米,横55厘米,纸本墨笔,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绘小河坡岸,一株桃花枝条劲挺,枝上桃花半含半放,树后是几株嫩竹新篁,生机勃勃,应是阳春时节。一只画眉栖息枝上,仰首鸣叫,似在歌咏春之声。两只山雀,一栖一飞,相互呼应,汇成春的和声。令人意外的,坡石下却有二只野凫蜷缩而眠,难道也“春眠不觉晓?”图的右下作者自识:“至正丙戌(1364年)冬,若水为叔润写桃竹春禽”。
若水是元代画家王渊的字,号澹轩,一号虎林逸士,今浙江杭州人。幼学画,曾得到赵孟頫的指教。赵孟頫倡导“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故王渊撇开南宋院体,山水学郭熙,人物师唐人,花鸟则效法五代后蜀的黄荃。从他学画的经历看,他受过严格的临摹、写生等基础训练,各画科均有精深的造诣,颇具职业画家的素质,这在动荡的元代社会是十分难得的。《图绘宝鉴》称他“尤精水墨花鸟竹石,当代绝艺也。”从他传世的作品看,唯有《花竹锦鸡图》仿黄荃着重彩,显示他熟谙黄荃的着色风格外,《竹石集禽图》、《山桃锦雉图》、《牡丹图》等,都是纸本墨笔。这也体现了中国绘画在宋、元时期的重水墨、轻色彩的历史特点。自唐代文人介入画坛,王维倡导“水墨为上”,水墨画渐渐兴起。随着文人对山水画的倾心,两宋的水墨山水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此期间的人物画和花鸟画也顺势而变,明显地从重色彩转向重墨色。至元代,受异族统治,文人仕途无望,聊以书画自娱,寄情于山水,故山水画一枝独秀。而生计的困窘,无希望之色彩,则水墨的纯净淡泊似乎更与之心气相印。王渊花鸟学五代后蜀时期的黄荃,黄荃的风格是勾勒精细,王渊沿习之,但黄荃的设色秾丽,有“黄家富贵”之称,王渊遂顺应时势变革,改用水墨,同时更深化之,强调“墨分五色”,以墨色的浓淡变化使所画更富质感。花鸟画在元代受到冷落,王渊能逆势而上,殚精竭虑,为后人留下别具元代风情的花鸟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图流传有绪。清代高士奇在右方裱绫上题诗:“腊尽阳和动,晴窗白纸明。静看桃竹图,啼鸟有春声。曾记燕山市,春禽入耳哗。晓窗人未起,唤卖野桃花。”倒是十分有益于帮助我们感受此图的春意。
张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