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目击
     
本版列表新闻
祭扫新方式传递新风尚——~~~
     
2015年04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祭扫新方式传递新风尚——
丝带系哀思 春花寄深情
张龙 陈梦泽 种楠 杨建正 姚丽萍
■ 松鹤园的壁葬区,家人以鲜花寄托哀思
■ 今晨,开往嘉定墓园的大巴,在成都路上排成一长溜,人们正在有序上车
■ 松鹤墓园推出节地葬,体现绿色环保理念
■ 在松鹤墓园,许多人用感恩心愿卡缅怀先人
■ 上午,妈妈带着女儿,在宝山烈士陵园献上鲜花,表达哀思
■ 奉贤永福园提倡文明祭扫,鼓励用鞭炮换鲜花
  张龙 陈梦泽

  种楠 杨建正 摄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文

  清明时节,看一树丝带飞扬,提一篮春花烂漫,不觉感叹:清明,原来可以如此清新明朗。沪上公墓种种祭扫新风传递着一段段细腻乡愁,透露着一份份家国情怀。

  丝带鲜花 组成“清明符号”

  清明,是思念的季节。丝带和鲜花,已成“清明符号”。

  情系黄丝带,爱满四月天——8年前,象征思念的黄丝带,最早出现在福寿园。今天,走进沪上各大墓园,放眼望去,树上,碑上,栏杆上,一根根黄丝带随风飘扬,明黄的颜色,让人发觉深沉的思念也可以如此清新优雅。

  早在2000年,沪上公墓就开始倡导鲜花祭扫,纷纷推行用鲜花换鞭炮。2008年公墓又推出了鲜花租摆,100元就能保证亲人墓前四季香花常开。谁不希望亲人长眠之地有鲜花相伴,既然墓前摆放了鲜花,那还怎么舍得让花儿烟熏火燎?如今,来扫墓的十有八九手持鲜花,而不是大包小包的香烛锡箔。

  朗读祭文

  寄托乡愁亲情

  “一祭先人,真情难忘。先人与我,血脉接壤,千家万户,心驰神往。”在“2015上海市社会各界清明感恩典礼”活动中,著名语言学家过传忠现场朗读祭文,饱含深情。

  清明,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恩思源的传统文化。因此,清明就是镌刻在每个人心头的“一段乡愁”。故乡,不仅是生命的诞生地,更是情感的寄托处。 乡愁浓,亲情厚。有亲情寄托,乡愁才有慰藉。所以,“清明感恩典礼”吸引了众多市民。感恩典礼上,祭祀祈福与感恩思源水乳交融,清明节成为人们从历史与记忆中追寻价值与信仰的文化符号。在浩荡悠长的钟声中,千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双手抱拳,祈福国强,放飞白鸽,祝愿平安。

  公祭先烈

  铭记历史责任

  一群少先队员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一群老战士向烈士纪念碑行军礼,一群年轻官兵正步走向纪念碑为先烈敬献花圈。4月3日,上海永福园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广场隆重举行“2015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公祭典礼”。

  这里安息着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为国捐躯的烈士,以及为新中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将军、老兵267位。2012年,上海永福园投资8800多万元建造了志愿军纪念馆和志愿军纪念广场,面积达23976平方米。馆内革命文物1300余件,特别是来自浙江镇海志愿军老兵杨柳,向纪念馆捐赠了保存半个多世纪的朝鲜战争时期缴获的美军物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民图视绘
   第A10版:大购网专版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
   第B12版:家装专版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丝带系哀思 春花寄深情
新民晚报目击A06丝带系哀思 春花寄深情 2015-04-04 2 2015年04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