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3日表示,中方协助撤离巴基斯坦等10国在也门公民,这是中国政府应有关国家请求开展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也是中国政府首次为撤离处于危险地区的外国公民采取的专门行动。
3月30日,包括中资企业人员在内的571名中国公民已安全撤离也门,在我中资企业工作的8名外籍人士也一并随我海军撤离。根据商务部的数据,在也门开展投资合作的中国企业一共14家,从事石油开采、通讯技术、建筑、路桥建设和渔业等。
贫弱国家扼守咽喉
也门北与沙特接壤,南濒阿拉伯海和亚丁湾,东邻阿曼,西临红海,扼曼德海峡,每天有近400万桶石油从这里通过。海合会国家和伊拉克出发的油轮如果想通过苏伊士运河到达欧洲,就必须通过这个海峡。
但也门是阿拉伯世界最穷的国家,美国《班戈每日新闻报》评论说:“它的地理位置是‘战略性’的——位于红海入海口,控制通向苏伊士运河的门户——但也门政府缺乏关闭该水道的军事能力。”
在也门这样一个具有地缘战略意义的国家进行开发投资当然有多重价值,但孱弱的中央政府、当地复杂的部族武装和“基地”组织等恐怖活动肆虐都让外国人在当地“做买卖”的风险大增。
援建项目一再中止
南通三建在也门负责中国援建的国家大图书馆项目,是此次撤侨行动中规模最大的中资企业。空袭开始以来,地处两个军火库附近的南通三建驻地成为高危地区。仅3月28日一天,驻地附近便遭受30多次炸弹袭击。
也门国家大图书馆项目在筹建之初,也曾因也门内乱中断,2013年1月6日恢复开工,目前已经完成总工程量80%,本来预计今年10月交付使用,如今被迫再度停止。在大图书馆项目负责幕墙装修工作的张洪兵在也门工作已经一年。他说,等战火平息后,还是要回去把项目做完。
后续问题更加棘手
按惯例,央企在海外开展工程建设,外方会支付一部分预付款。但项目会不会产生损失,还要视工程进度而定。如果项目在战火中遭到损毁,复工、索赔乃至合同的合法有效性都成为一个个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
中资企业在撤离前都采取了一系列财产保全措施。比如,将设备封存,对于一些重要票据和技术文件进行拷贝、拍照或录像,为日后索赔保留证据。有的企业还与当地管理委员会签订了营地、设备和材料物资移交协议,最大限度保全资产。
以2011年的利比亚动乱为例,在利比亚从事民房建设的一大型中资企业人士说,当时他们在利比亚多个项目已经接近竣工,如果工程款得不到索赔,公司在利比亚的项目损失将达3亿元人民币以上。
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规避风险,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分析人士建议,应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安全成本核算制度。在一些安全风险较大的地区开展业务,请国际上专业安全咨询机构提供评估和专业咨询服务,同时建立应对境外安全、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 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