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阿 竹
【嘉 宾】
曹可凡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
周振波
全国人大代表
饶平如
《平如美棠》作者
杨 青
策展人
主持人的话
又到清明,这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缅怀先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在全家人齐聚的仪式中,家庭成员之间,能感受到彼此的支持与连结。
在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家风、家训。今天,我们来谈谈“家的故事”。
A 修家族史传承先辈的精神财富
主持人:您的新书《蠡园惊梦》是写您的家族史。写这样一本书初衷何在?
曹可凡:我小时候,祖母经常给我讲家族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故事已经淡忘了,有一些依稀有印象。现在我的祖辈都已经不在了,父亲也去世多年。家族的故事,随着长辈们的逝去,也一点点在消散。有一回,我和美国的表弟在美国碰面一起吃饭。他不会说中文,聊天的时候,一口一个“my country,your country”(你的国家,我的国家)。我跟表弟说,我的国家也是你的国家,他连说“不”,你的国家是中国,我的国家是美国。我当时就挺难受的,也很受触动,想着赶快修家族史,要让表弟知道,他的根在中国。我的二叔和三叔在美国,他们也很想做这个事,但耄耋之年,他们没有精力去做了。
主持人: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触动您的?
曹可凡:最触动我的是一封家书。那封家书是我的高外祖王梅生写给在上海打拼的儿子王禹卿的。王禹卿和哥哥王尧臣,十几岁便从无锡乡下到上海谋生,进入到荣氏企业。多年以后,王氏兄弟俩都成了上海滩富商。信中写道:“为人要谦逊为先,恭敬为贵,万不可有骄傲之……”这“谦逊为先,恭敬为贵”的家训,在家族中代代流传,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主持人:我们和自己的祖辈生活的时代截然不同,很多人都不知晓祖辈的名字,更不要说那许多往事。可能很多年轻人会觉得,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和岁月长河深处的祖辈们没有一点儿相似之处。您觉得呢?
曹可凡:我的祖父没有给我们留下财产,他在1981年时捐资50万元,政府又拨款50万元,建造了现在的普陀少儿图书馆。我的父亲是中国最早的废水处理工程师之一,为环境保护做了许多工作。我自己是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家族的基因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许多市民家庭不一定像名门世家那样风云变幻,但每个家庭一定有最感人的故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后,若干年后就会成为时代的印记。人们往往注重宏大的历史,其实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历史,也都是这个宏大时代的一个重要部分。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今年两会上您呼吁有关部门要鼓励百姓挖掘家族历史,弘扬良好家风家训,重建家庭型社会。这也是您四年来修家族史获得的感受吗?
曹可凡:修家族史的过程,是一个自省的过程。四十多岁的时候,一心往前赶,没有心境回头看;而到了六十岁,往回看可能已经看不动。知天命这个年龄段刚刚好。我们的祖辈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他们敢搏,勤奋聪慧,他们懂得团队的协调,懂得感恩,懂得以礼待人。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法宝。当我在想我将来该怎么做时,这些历史给我很多启发。
修家族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崇德向善的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谁来扣?当然需要家庭来扣。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细胞。每个细胞健康了,肌体就健康了。每个家庭都和谐了,社会自然和谐。
B 写给儿孙看的家庭故事
感动了万千网友
主持人:《平如美棠》曾名列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不过,书中的那些您手绘的画,在互联网上被疯转,那份对已逝妻子的爱,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互联网与传统的家庭观念、爱情观念一点也不矛盾,您在画这些画和写下这些故事的时候,会想到有那么多人来看吗?
饶平如:开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没有想过要出书。我有五个子女,都是我的妻子将他们养育成人,她去世了,我不想让那些往事随着她一起消逝。我想把这些故事讲给孙辈们听,于是就开始写,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图片,所以,我又把许多的片段画了出来。你看到,我的书里面故事都是很家常的事情,一些鸡毛蒜皮的吵架也会写下来。现在的年轻人生长在太平盛世,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年轻岁月是枪林弹雨中过来的。我当过兵,抗战胜利那天,我所在的部队还在与日本部队对峙。这些历史不该在岁月中被遗忘。
主持人:每个家庭有自己的故事,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故事勾勒出的就是一段历史。每个家庭在绵延的岁月中,一辈辈传下的箴言家训,形成了一个家族的家风,那是镌刻在血脉里的东西。您写过了和妻子的故事,接下去还有其他的计划吗?
饶平如:第一本书写的是我的爱情婚姻。我的人生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我在准备第二本书。希望把过去的故事写下来。我出生于读书人家庭,爷爷是清朝的翰林,外公做过知府。我的母亲会写字吟诗,平时讲话都是轻言细语。从小我就听她讲故事,讲做人的道理。母亲总是告诉我忠厚是做人的根本。对于肩挑小贩,不要占他们的便宜,不要斤斤计较。我至今都记得她给我讲的《六尺巷》的故事,讲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张英在外做官,他的家人与邻居因为宅基地的事情起纷争,写信给张英。张英在信上批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我的母亲每次讲到这里都哈哈大笑。这些往事,每每想起,都历历在目。我想,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告诉后辈。
主持人:很多人抱怨现在的孩子早早地迷恋上了各种电子产品,亲情淡漠。作为老人,您期待怎样的家庭氛围?
饶平如:这种情况在我们家倒是没有。孩子们经常来看望我,陪我聊天,给我讲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到外面旅游,会给我带回礼物。每年我妻子的忌日,我都会在家里设灵堂,把所有的小辈都召集在一起。这是我们家里非常重要的日子。
我认为,家最重要的是一个“情”字,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我曾看到一个电视节目中,一对老夫妻,生育了五六个子女,却没一个愿意赡养他们。有的子女还振振有词的说父母以前怎样怎样。我觉得,讲道理,老人是讲不过年轻人的。但是,在你幼年时,父母给你喂饭,换尿布,抱着你去看病……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个“情”字,等父母老了,你不肯赡养,还要跟他们讲“理”?我总是相信,情是维系家庭、维系社会、维系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东西!
C 走进城市的农民工
莫因忽视家庭教育而遗憾
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周振波在今年两会上呼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为何会关注到这个问题?
周振波:我自己是最基层的农民工代表,中国农民工家庭数量庞大,这些家庭中父母往往忙于谋生,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我曾到一所监狱调研,监狱的负责人告诉我,很多二十出头的服刑者是农民工二代,这些年轻人大多都是从小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注。
我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奶奶把我带大的,我只有初中的学历,文化程度不高。奶奶一直对我说,“以后你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做什么,要记住,走正路不走歪路,干好事儿不干坏事儿,光出好心眼儿,不出坏心眼儿。出好心尽好意,步步都是平砖地。”奶奶的这些话,是最朴素实在的家庭教育,也是最平凡的农村家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风,它成为我做人做事的一个准则。
主持人:要改变这个现状,需要我们大家做些什么?
周振波:首先是为人父母的农民工们自己要转变认识,不要觉得孩子吃饱穿暖就足够了,他们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关注,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然后,希望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给予重视和一些支持,比如,建立农民工子弟家长学校之类的平台,帮助这些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该怎么做。也希望媒体可以有一些相关的宣传。我们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信息比较闭塞,现在农民工的孩子在城市里长大,信息量很大,教育难度也比以前要大。
D 厚厚的家书
是游子最有力的靠山
主持人: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杨青工作之后就离开了家乡,但是,一直和父亲以最传统的书信方式保持联络。一叠叠厚厚的家书被杨青很好地保存着,是她心底深处最有力量的支柱。在你的成长中,家庭带给你怎样的影响?
杨青:我们家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很少会有刻板的说教。父亲对我而言就像一座靠山,遇到事情总有父亲的稳健在背后。我给他写的信里,有许多都是在谈工作上的事情,有时候,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受了委屈,到了父亲那里,便都成了云淡风轻。他喜欢举例子,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无不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依然笑对人生。父亲这样讲解,每每让我茅塞顿开,个人的得失,在历史面前,都烟消云散。
父亲很喜欢音乐,现在每天要拉一个小时的二胡,最近重新开始练习多年不玩的洞箫,每天不辍。练习书法也是,无论走到哪里,周围有多么嘈杂,只要有一张纸,一支钢笔,他就能进入自我的精神世界,对外界充耳不闻。很有定力,任何感兴趣的事,他都很专注。
主持人:如果让你概括你们家的家风、家教,你会用怎样的一句话来表述?
杨青:我想应该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父亲一直对我说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做正直的事情,去帮助该帮助的人,把自我价值回馈社会。人不应该活在小我的世界和格局里,应该为他人贡献更多,去影响别人。比如,我做许多艺术推广的工作,就是觉得好的艺术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甚至人生方向,应该推而广之。我想,所谓的“贡献”,倒不是说做好人好事,而是把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掘和发挥出来,自然而然就会影响他人。
结束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从个人到国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纽带。每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都是这宏大时代的组成部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家训,是转型期中国社会重要的粘合剂,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细化、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