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配送升级 形成三级联动
依据2012年出台的全国第一部关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法规《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去年启动了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评估定级。最终确定了35家示范中心、68家一级中心、71家二级中心和2家三级中心。崇明县等远郊的评估成绩也较好。
在硬件设施令人满意的基础上,“东方系列”公共文化配送升级版,实施“按需配送”,并形成了市区街镇的三级联动。全市6500万元市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总额度,按照区域人口为基础分配,市级配送人均额度为2.69元。重点向远郊倾斜的结果是,奉贤、金山、崇明三个地区的人均享受额度达到3.61元。通过本报刊发“英雄帖”等措施,也使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和服务项目,配送到居民家门口,去年下半年参与市级配送的社会主体同比增加200%。社区和居民对点单式配送文艺演出、文化指导员的满意度达到97.2%。
牵手重大节庆“市民文化”繁荣
去年,市民文化节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共推出“听、说、读、写”四大系列赛事1500余场比赛,51000余项活动,参与并汇集大众3100万人次。本报刊发的“征集令”吸引了新的社会优质主体举手参加,同比增长30%。
依托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市民文化节举办了“真善美”系列征文大赛;成立覆盖17个区县、23块户外大屏的“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播映联盟”。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国际艺术节和影视两节期间,举办“影像艺术夜”。浦东新区小陆家嘴地区文化氛围也成果初显。
探索资源共享 鼓励文化创新
在公共文化空间扩大的同时,盘活公共文化设施、探索资源共享的工作也同时起步。工人文化宫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内高校也将形成合作项目。闵行区加强文体结合,全区各中小学非上课时段对社区开放……
“2014公共文化创新项目推荐活动”,通过本报推出24个创新项目,鼓励全市挖掘推荐的项目总计达101个,以此为示范,引领全市更多社会主体参与群众喜爱、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产品。本报记者 朱光
(相关内容请见今日A36、3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