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定下初旨及调整
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后,日军偷袭珍珠港,对美英宣战;美英中苏等26国代表签订《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同盟。代表黑暗与光明的两大阵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殊死的决战。
随着战局扭转,美国开始考虑战后对日方针。罗斯福认为,二战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在军事上彻底打倒德国,为避免悲剧重演,必须摧毁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力量,取得在这些国家自由进行改革的权力,并在卡萨布兰卡明确宣布“消灭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战争力量”。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次年4月,美国战后计划委员会主张,在占领日本期间,将由盟军对日本实行直接统治,并依照非军事化与民主化的目标在日本实施广泛改革。这些原则反映了美国对日改造方针的初旨。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突发脑溢血去世,杜鲁门继任总统。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虽败相日呈,但犹作困兽斗,使美军付出重大牺牲。同时,美苏矛盾有所上升。美国出现了调整对日改造方针的要求。
美国副国务卿格鲁主张,如果能由日本自己决定是否保留天皇,有利于促使日本投降。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提交的《波茨坦公告》草案中写有“根据日本国民自由表明的意志”“可以实行包括现任皇室下的立宪君主制”。但当时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裕仁的盖洛普民意调查表明,美国民众的态度是严厉的,三分之一的人主张处决、37%的人主张审判后判无期徒刑或处决,仅7%的人主张不必管他或留作傀儡。史汀生的主张没有被写进《波茨坦公告》,但公告第10条写明“日本政府必将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趋势之复兴及增强之所有障碍予以消除”,实际接受了战后对日本实行间接统治的方针。同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提交了《日本人的行动方式》研究报告,认为日本的文化模式与德国不同,应利用日本政府实行间接统治,主张保存并利用天皇。
美国实施多方面改造
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向其发布命令称:“自投降之时起,统治国家的天皇和日本政府的权限即从属于阁下,为完成投降条款,阁下可采取认为适当的手段”。
其后,美国先后公布《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投降后初期对盟国最高司令官占领及管理日本的基本指令》,宣称占领日本的基本目标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对美国或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最终建立起一个尊重其他国家的权利,并支持反映在联合国宪章的理想和原则之中的美国的目标的和平和负责任的政府”。
美国通过驻日盟军总部,对日本进行了多方面改造:
其一,逮捕并审判战犯。麦克阿瑟抵达日本的第三天,便下令逮捕了40名首批被指控为战犯的日方人员。其后,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公开审判,判处东条英机等7人绞刑、16人无期徒刑、2人有期徒刑,处死者骨灰被用飞机抛入太平洋。
其二,遣散日本军队。至投降之日,日本总兵力还有693万多人,其中约半数在日本本土。盟军总部将日本原陆军部和海军部改为遣散军事人员局,完成了旧日本军队遣散工作,并销毁了大批日本军事装备。
其三,清洗军国主义分子和组织。1946年1月4日,盟军总部向日本政府提出“清洗计划”,要求“罢免和清除”战犯、职业军人和陆海军部特别警察和官吏等七类人,免除他们公职,剥夺他们竞选议员的资格,排除他们对政治的影响。1300个左右政治性或半政治性的组织被解散,被清洗者约20万人。
其四,政治改革。1945年10月4日,盟军总部发出“关于民权自由的指令”;并向日本政府提出五项改革要求:授予公民权,解放妇女;成立工会;学校向开明的教育开放;坚持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经济机构民主化。
盟军总部向日本政府提出修宪要求,基本原则有三:1.天皇依据宪法行使职能要体现国民的基本意志。2.日本不拥有军队和交战权;放弃以国权发动战争,放弃以战争作为解决争端的手段。3.废除日本的封建制度。据此完成的日本国宪法草案,带上了民主性与和平性的特点。1946年11月3日,新宪法正式颁布,次年5月3日起施行。
其五,意识形态和教育领域的改革。1945年12月15日,盟军总部下令禁止日本政府对国家神道进行保护、支持和资助。次年元旦,裕仁天皇被迫发表“凡人宣言”,承认自己非神。在教育领域,要求实行民主思想指导下的新教育。
其六,解散财阀和农地改革。
日本财阀大多是通过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发达起来的,与日本统治集团有着密切关系。战后,盟军总司令部将“解散财阀”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措施,发布《禁止垄断法》等,在防止垄断财团复活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构建日美安保体制
战后初期,美国的对日改造虽存在不少问题,但总体方向是积极的,也取得了重要成效。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对日政策所包含的冷战意识、霸权欲望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出于对苏联东欧集团力量的壮大,以及亚洲等地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力量迅速发展的恐惧,美国将战略重点逐步由战胜法西斯同盟并防止其复活,转变为对付所谓“共产主义威胁”。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号召反对“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强加于各国自由国民的各种极权主义制度”,宣称要对共产主义进行全世界规模的斗争,提出了冷战的基本目标,揭开了冷战序幕。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力量对比进一步向东方阵营倾斜。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要求大幅度地调整对日政策,认为:日本如果被纳入苏联集团,将使世界势力均衡转化为对美不利;日本与琉球、菲律宾一起,在军事上组成“亚洲沿岸岛屿链条”,该链条构成美国“战略防卫线”的第一线,必须把日本固定在第一线。
1951年9月4日,在美国操纵下,排挤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在旧金山召开片面的对日和会,并于9月8日举行和约签字仪式。苏联等三国为此拒绝签字。
《旧金山和约》鲜明地反映出美国的对日政策转入了将日本纳入美国冷战框架的轨道。《旧金山和约》签订5小时后,即签订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其后又相继签订了美日《行政协定》《相互防御援助协定》,建立起美日安保体制。1960年美日修约,并签订《相互协力及安全保障条约》,进一步完善了美日安保体制,对亚太国际关系和战略态势产生重要影响。
美日安保体制的建立,使日本被明确纳入美国对东方阵营的“遏制战略”。
美国政策重大变化
冷战后,为应对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美国的对日政策出现了新调整,2000年发表阿米蒂奇报告,要求使日本成为“东亚的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迅速发展的中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上述意图表现得更为明显。2010年的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表示:“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分布越来越分散。”“如果美国要维护稳定与和平,就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重要的盟国和伙伴国。”同年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强调“美国的经济与安全利益与从西太平洋和东亚延伸到印度洋地区和南亚的弧形地带有着无法摆脱的联系。我们必须恢复亚太地区的平衡。”美国决定将其60%的海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
但根据2011年《预算控制法案》,美国的国防预算将在10年内削减48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更需要扶助和利用日本在东亚的军事力量。去年4月,奥巴马访日,美日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了日美安全同盟升级的要求,奥巴马明确表示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今年初,美第七舰队司令表态,欢迎日本巡逻南海。
利用美国对日政策的上述变化,日本现政府摆脱“和平宪法”限制,解禁集体自卫权,走上了修宪扩军,在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与美国联合展开军事行动的道路。
当然,美国对日本现领导人的“历史修正主义”还保持有一定警惕,但这种警惕在其对日政策中的地位正在下降,这使战后美国对日控制加利用的两手政策趋向失衡。这种失衡,将对日本的变化、日美关系的发展、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怎样的影响,值得人们严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