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适合小剧场演出
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剧场戏曲是一个没有确切定义的概念,当然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成适合小剧场演出的戏曲。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京剧名家李玉茹创排的《镜狮子》、昆剧名家梁谷音创排的《婉容》就都已经可以算作是小剧场戏曲作品了。之后数十年间,上海舞台上还陆陆续续出现过昆剧《伤逝》、越剧《镜像红楼》、川剧《情叹》、京剧《朱丽小姐》《小吏之死》等大致可归入小剧场戏曲的作品,不过这些戏的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比较偏向实验戏剧,而有的仅仅是适合小剧场演出的小戏而已。
只有剧本也可申报
今年将首次推出的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除了强调申报剧目必须为原创外,对于参演剧目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哪怕只有剧本也可以参与申报。戏曲中心方面表示:对于戏曲院团来说,在挖掘传统骨子老戏与创排新编大戏的重任面前,实验性、探索性小戏很难获得充分的重视。举办此次小剧场戏曲节是希望能激发更多青年戏曲人的创作活力,突破桎梏,在“吸”收传统精华养料的基础上,“呼”出一些新想法、新形式、新理念。
吸引话剧固定观众
此次小剧场戏曲节选择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目标观众群也并非传统戏曲的观众,而是希望借助话剧艺术中心的人气和固定观众群体来引起对小剧场戏曲作品的关注。不过就以往的小剧场戏曲作品演出而言,主要观众群体还是以业内人士为主。在普通观众层面,除了少量演员的铁杆粉丝之外,小剧场戏曲作品很难吸引戏曲观众进剧场,而因为有了戏曲这个“标签”,即便是实验性的戏曲作品也很难吸引话剧观众入场。不过戏曲中心方面则表示,虽然实验性、探索性戏曲可能有其局限,譬如受众面小、流传率低等,但它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突破的探索激发出的一个个艺术闪光点,或许就能成为戏曲艺术向前迈进的一方砖、一块石。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