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改革迈了半步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徐明棋在论坛上表示,上海自贸区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区要做先行者当中的先行者,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贯彻一带一路建设,破解改革遇到的难题。要通过进一步的扩大开放,推进中国改革,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让中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
对于上海自贸区面临的挑战,他强调,首先自贸区的发展首先干的是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没有全社会、没有政府各个部门从全国战略的高度来配合自贸区一起往前推,难题会不少。通过减少审批、构建事中事后的监管体制,上海自贸区往前迈了半步,并没有完全完成,还有很多实践的措施需要突破。其次是贸易便利化措施实施,构建了单一窗口,搭建了电子通关平台,也还是半步,领导明确提出各个部门该进去的必须要进,你不能进或者涉及到收费的,还是要打报告给市政府,讲出理由,寻找办法,赶快要进入单一平台。
护航人民币国际化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在论坛上指出,中国在全球化3.0当中遇到很多困难,中国制造生存空间被压缩,人民币对内贬值等。在进入全球化4.0后,我们需要做一些重大的突破和调整。
邵宇表示,他观察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主要有三个部分:新需求、新供给、新的宏观调控。新需求,是指深度城市化,更准确来说就是一路一带,中国地缘方面的一些规划。我们希望自贸区对一路一带、路丝、海丝提供支撑点。“现有的四个自贸区可能还不够,预期未来在云南、西藏、北部湾等方面有更多的开放举措,整体来说可以构起新的格局。”
一路一带的重大投资,中国通过大规模的输出,使得相关国家有一次系统的需求提升的机会。另外,最近这段时间,亚投行经常上头条。中国应该尽快通过自贸区加入新一轮全球化开发格局,实际上是监管能力的优化,哪个账户监管能力可以优化,哪个账户就可以走动。他认为,上海自贸区整个的逻辑就在于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当人民币没有国际化,不可能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自贸区或者金融改革的核心逻辑是为人民币国际化保驾护航。“如果人民币国际化完成,上海自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是毫无疑问的。”
上海要发挥高端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在第三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论坛上表示,上海自贸区在未来建设中要紧紧把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
对于上海自贸试验区如何对接“一带一路”,赵晓雷认为,这需要从两个层面考虑。首先从地理层面看,上海是一个出海口,通过贯通中国大陆,使得丝绸之路不只是一个陆地战略;同时上海是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这是上海自贸区可以对接国家战略的一个着力点。
其次,上海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的高地,要发挥高端作用,在金融体制和国际金融方面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支持。赵晓雷认为,这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建议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全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国内准备在今年下半年要推出全球银行间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议这个系统可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二是建议将人民币货币发行中心设在上海。“亚投行总部设在北京,但是上海有关方面应该积极争取将亚投行的运营总部或支付中心设在上海或者设在上海自贸区陆家嘴金融片区。”上述两个路径实现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能真正撑起来,这既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非常高端的支持,同时又有助于促进中国金融制度改革,促进人民币真正国际化。
四大自贸区应协调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龚柏华指出,不论哪个自贸区的发展都需要达到两个基本目标:第一是要按照国际化法制化的要求去营造一个营商环境;第二个,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标志的深化改革。
他还提到,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修改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是中国各个负面清单的协调问题,上海自贸区2015年负面清单必须事先与国务院以及有关委办协调,这是大家达成共识的。第二,中国自贸区负面清单透明性问题,要义是参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基础上,提升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开放性,要提出详细的,要增加透明度,删除一些很笼统的弹性条款。第三是讲负面清单的稳定性问题,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不宜频繁修改,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最后一点是合法性,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修改要遵守合法性修改,除特别授权之外,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不能超越这一点。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