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浦东就将迎来开发开放25周年的生日。25岁,对于一个人而言,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对身负国家使命的浦东,意味着什么?
25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抓紧浦东开发开放,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邓小平同志的话仿佛犹在耳边,这片热土上已是沧海桑田。浦东从此因改革而兴,更为改革而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上午,在浦东新区政府,白发苍苍的老开发和正当青春的80后等聚集一起,召开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座谈会。回顾往昔,展望未来,人们谈论的不是过去的成绩,而是牢记使命,奋勇前行,在诸多方面先行先试、勇为人先的“浦东精神”。
老开发眼中的浦东精神:就是想做事的精神
陆家嘴集团总经理杨小明是浦东开发的“元老”,抚今追昔,无限感慨,“25年之前,我投身浦东开发开放的时候是37岁,当年我们被称为‘十八勇士’!”
他记得,1990年5月2日的上午,他参加了市政府召开的浦东开发办成立会议。会议建议当天中午就进驻浦东大道141号办公楼。第二天,开发办揭牌。从此,他加入了浦东开发的洪流,在这片热土上工作了整整25年。经历过浦东开发最艰苦的时期,也无数次看到奇迹和辉煌,“对我来说,浦东的一路一桥、一草一木都非常温馨,非常亲切。”
2011年底,陆家嘴集团接到开发前滩的命令,整个陆家嘴集团,尤其是青年人都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2013年,新区区委区政府吹响了“挥师南下,决战临港”号角,陆家嘴集团又和兄弟公司一起来到临港安营扎寨,开始新的战斗!
“浦东精神就是‘想做事’的精神,不仅想做事而且要做成事。开发开放才是硬道理。”杨小明表示。
杨小明的人生经历是浦东改革开放25年来,不断锐意进取、突破创新的缩影。
在记者手上,有一份浦东25年来的“大数据”,浓缩了浦东几代人筚路蓝缕开创的心血:
从1990年到2004年,浦东经济总量从60亿元增长到7110亿元,增长了118倍,财政总收入从10亿元增长到2900亿元,增长了289倍,地方财政收入从5亿元增长到685亿元,增长了136倍。财政总收入比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得快,说明浦东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为全市全国作出了贡献。
不过,在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看来,转型比数字更重要。25年的成绩,很多不能完全通过数字来体现。比如形象上,浦东在一片农田的基础上,建成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建成了一批枢纽型、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成了像陆家嘴这样的中央商务区。
在功能上,浦东在农业和简单加工业的基础上,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发展起比较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拥有了资本、货币、劳动力和大宗商品等要素资源的配置功能,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
在环境上,浦东不仅建成了一流的发展硬环境,而且初步形成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发展软环境。根据德勤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进入我国的外商投资成功率大概是1/3,浦东是2/3。“我认为,浦东开发开放25年最重要的成果,不是数字、形象,而是环境,这是浦东的核心竞争力,是最让人引以为傲的。”
创业者眼中的浦东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制度大胆创新密不可分
浦东是上海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域。有数字显示,中国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浦东张江;张江企业申报新药的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及首席运营官杨青回忆,2000年底,药明康德在外高桥起步,公司创业之初只有4个人和一间650平方米的实验室,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所幸的是,各级政府、各部门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创业环境,保障企业一路发展。在他看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培养,和各级政府制度上的大胆创新、一路扶持密不可分。
“张江房子也贵,雇保姆也贵,在菜场买菜也贵,但为什么依然能够吸引人来呢?如何提升对科技创新性企业的吸引力?”沈晓明直言不讳地承认,张江商务生活成本偏高,但也透露了吸引“创客”们的“法宝”——较低的创新成本与门槛。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有6个环节需要技术服务平台。按照传统的研发团队方式,往往还没开始研究新药,1000万元就没有了。但张江的口号是,“带个点子背个包,就能来张江创业。”这源于10年前,浦东在张江陆续布设的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在新药研发阶段提供服务,大大降低了创新门槛和创业成本。
如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8家落户浦东,浦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不过,面临“二次创业”的浦东又将目光聚集在民营龙头企业。现在创新最活跃的是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浦东和深圳、杭州等地区差距很大。比如,民营企业500强中杭州有88家,浦东却只有7家。为此,浦东要大力培育引进民营创新企业和民营龙头企业;营造更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为民企创造新的机会与空间。
“创新是浦东的命脉。”走过25年的青春浦东自信满满,浦东没有马云是一个遗憾,但如果浦东能有万千年轻人的创业,那比有一两个马云更加让人高兴。青春浦东,具备条件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乐园。
“二次创业”者眼中的浦东精神:就是敢为天下先
在新常态下,青春浦东,再次走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担了国家改革的历史重任。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将浦东领入“自贸时代”,浦东再次迈上“二次创业”的新征途。
自贸区扩区后的格局,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原来28.78平方公里的自贸区,二是新扩的包括28.78平方公里在内的120平方公里的自贸区,这里应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三是1200平方公里的自贸区,也就是全浦东的自贸区,要将现在已经形成的自贸区经验辐射和推广。扩区后的自贸区,将用结合、联动的方式推动这项工作,例如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区联动等,用好先发优势,提升改革者的积极性。
面对“二次创业”的新使命,浦东从不畏惧“自我断臂式”改革。“我到浦东以后,还没有人来托我的关系要升官;但是有好几个人说,要托我的关系下基层。”沈晓明说的“托关系下基层”,指的是去年5月开始,浦东新区经过反复酝酿,推出的“两个15%”的改革计划,即区级机关内设机构精简15%,区级机关行政编制精简15%,改革推行后,先后有100多名机关干部“下沉”到基层。“人挪活树挪死”的机构改革成效,也让浦东人看到,只有人先下放,事权才能下放,“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必须转变。”
不当财大气粗的“富二代”,而是“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永不停步,致力于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或许,这便是青春浦东精神的精髓所在。
【记者手记】
虽已身价不菲
激情仍在燃烧
25年前,上海人有句老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样的话如今听来往往让人会心一笑。
世界金融机构扎堆、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已成为上海的地标之一;全球创业者聚集的张江,带个点子背个包,这里已成了创业者的乐园;自贸试验区的国家战略在这里率先实现,一项项敢为人先的制度创新让人不由感慨,“浦东,也是蛮拼的。”
记者在浦东采访切身体会到,25岁的浦东已经“身价不菲”,但一旦改革的号角吹响,浦东人马上一呼百应、激情燃烧。在自贸区,外高桥集团宁可自己蜗居简易房,也要把“黄金地段”的办公楼让给企业发展;政府部门敢于向自己“动刀”,两个15%的人员“下基层”让事权真正下放……
25年前,浦东的不少土地仍是滩涂和田野;如今,在浦东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浦东精神仍在升华。继续当好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青春浦东才能永葆青春。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