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授课,俞立中很喜欢将课堂搬进博物馆。本学期一门“城市遇到海洋的地方”的通识课程,他常常挤时间带学生到位于吴淞口的上海河口科技馆实地考察。无独有偶,他在华盛顿也碰到过一群在画廊里上课的小学生。美国老师和孩子们席地而坐讨论着,“你最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有的孩子说喜欢一幅画的漂亮,有的孩子说喜欢另一幅画上的人物很亲切,还有的孩子说最喜欢一幅画的颜色很多……老师穿插其中,针对孩子们的体验逐一讲解了艺术欣赏中的审美、色彩和构图。
“科学兴趣的培养与此类似,边走边看、边体验、边思考,才能唤起好奇心。现代化的科普场馆里,科学知识不再是抽象平面地传播了,而是活脱脱‘立起来’,让人感受知识背后的未知世界是多么丰富动人。”俞立中说。作为国内乃是国际独一无二的主题式自然博物馆,上海自博馆新馆就像一座高能好奇心“加油站”,看过许多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外国教授们,都连连赞叹展示内容最综合、标本最丰富、展示最多元,从建筑到布展,从标本组合到展示展项,充满想象力,让人无法不好奇。
“不过,如何用好国际一流的科普场馆,确实需要各方下一番工夫。”俞立中教授指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激发科学兴趣,仅仅靠科普讲座、科学论坛里知识传播是不够的,还需要整合上海科普资源,让科普场馆、科学家与科普传播“手拉手”,编织立体化的科普“生活网”,市民“抬头不见低头见”。特别是自博馆、科技馆等科普场馆,应该更加形式多样的敞开大门,亮出科普“看家宝”,吸引市民常来“玩”。
“对于学校教育,博物馆是宝贵的兴趣课堂,千万不要像春游秋游走一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课题小项目或者某个科学兴趣,到博物馆里找答案,捕捉新灵感;家庭科普亲子游时,来自博馆不要走马观花,父母尝试着提前做点功课,针对某几个展品查查资料,与孩子一起带着问题看场馆、找亮点,边走边问或许能撬动孩子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