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地震
搭起救援空中坦途
2014年8月3日下午4时30分,云南鲁甸地区发生6.5级地震,灾区遭遇物资紧张、人员转运难题。仅过3小时,东航第一架驰援航班,搭载124名救灾人员就在昭通机场降落,第二架班机也在晚间从昆明飞抵昭通。
从8月4日至10日,东航增加每天昆明与昭通间的往返航班,覆盖全天各时段。5日,MU7692航班搭载3名危重伤员从昭通机场起飞,这是震后中国首个投入转运伤员的民航航班。
在上海,东航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简化手续优先救援。棉被、毛毯、帐篷、压缩饼干,承载着上海抗震救灾物资的航班飞向震区。
2006年大兴安岭火灾、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2年昭通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灾难当前,东航人倾力搭起救援的“空中坦途”。
日本地震
不顾潜在辐射危险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伴随海啸等次生灾害,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东京成田、中部国际港、大阪关西、新潟空港等机场,聚集着等待回国的中国旅客,中日航线一票难求。
东航承担起运送中国公民回国的重任。根据民航局指示,东航通过更换大型飞机、安排加班、运力共享等方式紧急调整,重点加大新潟和东京两地航线的飞行架次。
16日,震后首架东航赴新澙包机落地。机组人员不顾潜在的核辐射风险,下机了解中国同胞在机场的滞留情况,并尽可能腾出所有可用座位,以接待更多旅客回国。根据老人、儿童和妇女优先的原则,机组紧急安排登机次序,并在最短时间内核对旅客身份信息,克服了机场停电、晚上宵禁等难题。
10天内,东航屡次执飞赴日航线,接回中国公民3300多人,是飞至重灾区航班最多、接回滞留人员最多的中国航空公司。
利比亚撤侨
听着枪炮声起飞
2011年2月15日,利比亚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安全形势突变。22日,中国政府决定立即调派民航包机和附近海域运输船只赶赴利比亚附近,分批组织人员撤离。
26日,东航首个马耳他去程航班从上海虹桥起飞,正式加入到这场民航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任务最急、范围最广、航线最长的撤侨任务。
乘客登机后,机组将航空广播改成“党中央、国务院派我们接大家回家了”,很多侨民听后热泪盈眶,机上一片掌声。也不乏惊心动魄,“当地局势紧张,甚至是听着枪炮声起飞!”航班随机平衡员张奇回忆。
调配大型宽体客机、削减黄金航线,至3月5日最后一架执行撤离任务的航班落地,东航共派出26架次航班,接回我从利比亚撤离的同胞6722人。
海地地震
应对“三无”机场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东航接到输送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撤回中国地震救援队、滞留海地中国公民的任务。
北京时间26日凌晨,东航包机抵达海地太子港机场,震后的机场一直处于无空管指挥、无导航设施、无地面保障的“三无”状态。
当时,包机搭载23吨紧缺药品及医疗设备,但机场已无地面装卸服务,于是机长和随机人员都成了搬运工,将所有药品、食品和救护物资卸下飞机。同时,预估到地面保障可能瘫痪,机组提前准备手提金属探测仪和爆炸物探测仪等先进设备,为上机乘客安检。
一天后,48名滞留海地的中国公民、先期赴海地的50名中国地震救援队员、3条搜救犬和5吨救灾设备平安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本报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