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球,拿什么来滋养你?
程国政
■ 中国国家馆屋顶局部效果图(图IC)
■ 中国国家馆效果图(图IC)
■ 阿联酋馆设计方案效果图(图IC)
■ 二○一五年米兰世博会意大利馆外观效果图(图IC)
■ 德国馆外景效果图(图IC)
■ 英国馆内景效果图(图IC)
  ◆ 程国政

  ● 热点新闻:

  再过12天,五年一次的世博会就在意大利米兰开幕了。仿佛上海世博会的辉煌情景还在眼前,以“滋养地球、生命能源”为主题的米兰世博会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米兰还有两个雅号——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在这里,你漫步在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室内空间里,美感无所不在,设计在街头巷尾不经意却又匠心独运,让你常常感叹:这才是诗意栖居的地方!

  米兰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米兰究竟为何能斩获2015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

  米兰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米兰都会区GDP占意大利全国总量的1/4;米兰是欧洲三大国际大都会之一(另两个是伦敦大都会、巴黎大都会),拥有四个机场,其中三个为大型国际机场;米兰拥有世界半数以上的时装著名品牌,是世界四大时尚之都之首,阿玛尼、范思哲、普拉达、杜嘉班纳、华伦天奴、古奇、莫斯奇诺等世界顶级服装大本营都在那;米兰时装周甚至有“世界时装晴雨表”的美称。

  当然,这里还有米兰大教堂、斯卡拉大剧院。还不够?作为文艺复兴的重镇之一,米兰拥有的艺术大师数量多得如天上的星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众多手稿就在米兰,米开朗基罗生前最后一个雕塑也在这里,还有拉斐尔、提香、佩鲁吉诺、毕加索等大师的绘画收藏在布雷拉美术馆;米兰还有博物馆之城的美誉:斯福尔扎城堡、斯卡拉大剧院博物馆、二十世纪博物馆、达芬奇科技博物馆、米兰国家科学技术博物馆、尤立科·赫依颇利天文馆、巴加蒂·瓦尔塞基博物馆、波尔迪·佩佐利博物馆、米兰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数不胜数。

  人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用无数的智慧和大量的财富证明,地球有了人才有“盎然生机”;也因为人,正越来越不堪重负。于是,米兰在用数百年的时间展示了人类强健的肌肉后,现在开始收束锋芒回归自然,滋养地球。我们滋养地球,完全可以采取聪明的方式——艺术。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政府总代表、中国馆组委会副主任王锦珍谈道:“我们把这个建筑称作‘麦浪’。建筑方案通过建筑的屋顶、地面和空间,将‘天、地、人’的概念和水稻、小麦的元素融入其中,屋顶采用竹编材料覆盖,在意大利灿烂阳光照射下,折射出金色的光彩。对应米兰的日照轨迹,屋顶选择不同透光率的竹编面材,将自然采光引入室内。”演绎中国味道,高张天人合一,一切都让艺术唱主角,这也与米兰的艺术街头交相辉映。

  ● 从工业到后工业,从攫取到回馈,到了今天,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大都市开始思考:“只有善待滋养地球,生命才有源源不绝的能源。”“再生艺术”大行其道,就是人类向零排放、自循环的方向前进。

  工业革命的成果让米兰成为了意大利乃至欧洲的重要城市,它也成了全球居住昂贵排名第十二的城市。早在1906年米兰就举办过一届世界博览会。那一年,瑞士首都伯尔尼至意大利米兰的铁路线上一条全长19.8公里的辛普朗隧道通车,这条隧道海拔高、施工难度巨大,为表庆贺米兰承办了世博会。

  如果说,那年米兰展示的是人类的肌肉,今年世博会主题就大变了。靠什么“滋养地球”?减少消耗、减少碳排放,但只要人口在增加,地球的负担总是在变大的。于是,滋养地球就需要艺术上场:“再生艺术”开始大行其道。

  如果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还是人本位,米兰世博会传达的显然就是“人是地球的寄居者”的理念了。问题是,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态度,该用什么方式寄居?人类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发展,已经不可能再回“山顶洞”了,生活品质不降低,但地球环境要养护,那就要求别再一味高飞而忘记回归,忘记了人与自然的和与顺。用艺术就能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点,助推生活品质的提升。

  正因为如此,占地面积为170万平方米的米兰世博园采取的是一个整体化的展区,并让每个参展国在世博大道上获得一块土地,种植本国特有的蔬菜水果,所以它更像世界农展会。如果你去游园,进园前千万别吃太饱,因为园内的世博大道上世界各地的美食会让你眼花缭乱的,它们甚至美得你不忍下口,当然最后还是要大吃特吃的。你还会在进园时领到一个Life纸水壶,很漂亮、很干净,白色和翠绿搭配,纸做的,有些古典的味道,淑女拿着最相配了。想喝水了,拿着纸壶到饮水器上接就行了;水壶出园时被收回。嘿嘿,知道你想留;可壶再美,你也得交,滋养地球呗。这样,就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瓶,排放就少了,地球就好了:“器用艺术化”,人与自然就能“腻”到一起。

  ● 此次中国参展,颠覆了传统展馆的模式,5000 平方米的展馆被融入了“当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时,‘希望’就能够被人们感知”的核心理念,无不展现了艺术创造能为滋养地球做得更多。

  中国建造的万科馆是米兰世博园区第一家竣工的展馆,企业馆也已就绪,国家馆现在也进入调试阶段。

  企业馆外部由半透明、会呼吸的“生命之膜”裹起,建筑本身呈现出“负阴抱阳”的姿态,参观坡道是从DNA螺旋结构中汲取灵感……“中国种子”为主题的企业联合馆一定会在米兰“滋养地球”。中国国家馆,设计理念叫“风吹麦浪”。我倒觉得它很像当年大禹在陕县开会时的“大草棚”,一棚能坐上千人。设计师说,我们的祖先就是“滋养地球”的模范,华夏古代文明就是生态文明的典范。

  这回,你在米兰世博园里,远远地看见麦田和高高的大草棚,那就是中国国家馆了。展馆的浮顶上,波状木结构诠释的是城市地平线与自然景观的阴阳(天人)和谐,设计师说“屋顶面板穿插着中国传统木结构设计与传统中国的陶土屋面建筑意象”,体现中国建筑营造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活性”及与自然的“有机连接”。

  进馆,来自中国的40 个省市魅力一一为你绽放,场馆中央的多媒体为你呈现“希望的田野”,每一个 LED 灯的光束就是一根小麦;你还可以走上升降台,鸟瞰场馆内外那“金黄麦穗的希望田野”:这一切,都是设计师用艺术手段呈现的。

  不光是中国,奥地利馆就像一座脚手架与框架结构黏在一起的未完工的房子,无数的桁条纵横穿插、层层叠加,设计师把这叫做“网格结构,木材框架”;里面放着好些土壤,游客进去就可得到种子,然后种下,设计师“喂养地球”的思路就实现了。意大利馆叫做“生活之树”,从万神殿到布鲁内莱斯基再到内尔维,圆屋顶和树整合为一套结构网络,转化为一种抽象的根系。大树林立的意大利馆很乡村,设计师说“这是生命的完美象征”。法国馆网格状的“多产市场”、伊朗的波斯花园:本届世博会的设计师大都喜欢用网格化、种子化、森林化等艺术手段来诠释米兰世博主题、亲近自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民资讯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评论·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 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地球,拿什么来滋养你?
新民晚报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B02地球,拿什么来滋养你? 2015-04-18 2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