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阳石刻园里看天地
束昱 程国政 陈明建 黄炜
■ 石刻博物馆拴马桩阵
■ 露天展示的三百年石马雕刻形态
■ 石刻园当家之宝,千年石獅
■ 博物馆内石碑雕刻印记
■ 石刻雕塑竹林七贤
■ 百年古石刻出土文物
■ 露天展示的收藏古石刻作品
  ◆ 束昱 程国政 陈明建 文 ◆ 黄炜 摄

  这里,万石吹响集结号

  对于很多上海市民而言,丹阳的“天地石刻园”还是个较为陌生的名字,虽然它就在距上海一小时高铁路程圈内。

  但,这并不妨碍石刻园展露出的天地霸气:40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室内室外陈列着8千件大大小小的古代石刻艺术品,它们包括文臣武将石像、真武帝君石像、麻姑献寿石屏、关公像、牛王菩萨、铭文碑刻、门当(面子)龟趺,光是拴马桩就乌压压将近6百根,风一吹,稠稠的草丛里立刻万马嘶鸣,铁蹄匝匝有声。

  这些石刻珍宝上至西汉,下至民国,跨越2000余年,从室内蔓延到室外,汇成了面积1200亩的浩瀚露天(室内)博物馆:一厅七馆的室内石刻主题区,石塔石佛荟萃,麒麟天禄成群,石兽碑碣林立,小的几十斤,大的重至20多吨,个个形态逼真、呼之欲出。

  走过石狮迎宾大道,进馆,一抬头,我们猛然见两层楼高的金刚怒目下视,一惊,那边还有一尊;藏在金刚身后的则是一条浅浅淡淡的黄色灯光带,那就是曲曲长长的展廊了。是展廊,更是石窟,每个石窟里都“藏着”一尊石像,它们从何时何地何方来到这里,墙不言石不语,廊道便沉默成一条塞满了故事、盛满了阅历的时光隧道。怪不得一位南京的游客感慨:“不去丹阳走一走,怎知石头会唱歌。”

  相当高超的展示艺术,让石头在这片齐梁故土上起舞唱歌

  这里是齐梁故地,为何?齐朝开国皇帝萧道成、梁朝开国皇帝萧衍(多次舍身佛寺、创梁皇忏)的老家传说就是这里;再者,丹阳地名民间还别解为“丹凤朝阳”,多美妙!

  有着6000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的丹阳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丹阳的田野里还蹲着沐浴了近两千年风雨的天禄(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多雕刻成形以避邪,谓能祓除不祥,永绥百禄)。

  八千件文物当然大都是无法复制、精美得很的艺术品,好好保护它们并让其发挥应有的审美、教育作用就成了丹阳市的头等大事。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就成了肩负这一使命的艺术团队。

  “采用凤凰意象,将展馆设计成为一主七羽的样子。”团队设计出主体展馆作凤身,七支羽翼作凤尾,这样就形成了“凤凰展翅”的独特造型,馆馆之间用弯弯的、长长的走廊接续相连,丝丝相扣;连接廊道用玻璃廊房呼应外面的绿树碧水、草中石狮。这样,空中俯瞰,红红的展馆与竹林石凳、小桥溪水绘成的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凤”的意象,构成的就是一幅石刻与自然浑然一体,圈而不隔、藏露呼应的恢弘展图。 

  驴友直言石刻园适合小雨的天穹下细细观赏:“微微的细雨里,信步走去,随意便可以发现,湿漉漉的花草丛中有一只石马静静站立,仿佛等待着它的主人然后向远方奔去;前面那尊石俑就是它的主人吗,他在想什么呢?我们就这样在雨里、在草地里任性地走着,那些历史的石迹就在我们伸手可触的地方。”你能想象出,室外文物艺术品超过6000件是何等气象!

  捐赠者的资料十分稀罕难寻,但8000件珍藏一朝捐献的慷慨足以说明一切

  终于,发现了捐赠者名字叫做吴杰森,他是一位加拿大籍台商,目前在大陆做生意。他多年来醉心收集各种石刻作品,小的巴掌大小,大的有数十米高的千佛塔,至于石碑、石门当之类,那更是数不胜数了。

  渐渐地,宝贝越收越多,吴先生就想着为这些珍宝找个“家”,这消息被丹阳市有关领导获悉,立刻反复前来商讨,最终确定都放在石刻园里。2008年,吴杰森将其收藏的6000多件石刻全部捐赠,当年石刻从上海运到丹阳,连运几个月;2009年,他再次为未来的石刻园捐赠了近1400件石刻文物。

  如何保管好并让这些珍贵的东西发挥滋养作用?精明的丹阳人联手中国社科院为文物量身裁剪,在馆内馆外让艺术品各安其所,“有些还未弄清它们的身世,还希望海内外方家前来探奇鉴美。”丹阳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说。 

  至于吴杰森是做什么的,身世如何,一概不知。不信?你上网查查,晓得了,告诉我。因为我除了石刻园,只知道他有年冬天给山西运城贫困家庭送去了近万元的生活用品。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又有什么关系?上万件艺术品就是他最好的“名片”,因为这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热爱就要学会放弃。

  博物馆当然可以是露天的

  吴杰森当然是酷爱痴迷石刻艺术,要不然那些原本散落在天南地北五彩缤纷的石刻如何能够揽入怀中,那是需要长时间投入、不畏艰辛搜罗并具备相当的艺术鉴赏力才能完成的。当热爱成痴,痴而持满,吴杰森终于让自己也淹没在数千年的“石头传奇”大海里了,于是,终于到了必须为成“海”的石头找个稳妥的家的时候了。

  可是,即使再大的博物馆也纳不下8000之数,石刻园的设计者就让好多石头就在夕阳古道的草丛里看斜阳、唱大风,浅唱低吟那秦时明月汉时关。

  原来,博物馆本就可以露天的。不信,你上网,输入“露天博物馆”,跳出的网页就有数十万条,大多是属于欧美等国,大多是建筑、地质或者先民生活遗址之类;但华盛顿却有许多博物馆也把展品布置到了馆外,和丹阳石刻园一样。

  选择那些能够经历风雨阳光的展品,让更多的人前来欣赏,让老人在这里打盹、让孩子们在这里嬉闹或者临摹,艺术岂不是更得一片广阔天地?期盼更多的露天艺术场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民资讯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评论·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 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丹阳石刻园里看天地
新民晚报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B06丹阳石刻园里看天地 2015-04-18 2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