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新民观察·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学区房”去年还“对口”,今年可能无法“入围”——~~~
“学区房”去年还“对口”,今年可能无法“入围”——~~~
“学区房”去年还“对口”,今年可能无法“入围”——~~~
“学区房”去年还“对口”,今年可能无法“入围”——~~~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区房”去年还“对口”,今年可能无法“入围”——
为傍名校“孟母三迁”未必如愿
王蔚 马丹
  本报记者 王蔚 马丹

  “学区房”,一个由房地产开发商制造的销售噱头,政府教育部门从未给予过官方认可,有人认为说白了就是一个概念。然而,在上海,在全国,“学区房”却像幽灵般,与择校热亦步亦趋。随着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随着择校热遭遇空前的“冷风暴”,“学区房”会式微吗?

  “学区房”价高得离谱

  在静安区,一套25平方米的小屋,房东给出的挂牌价高达近280万元。这是市中心对口某热门小学的一间所谓“学区房”的行情。再看徐汇区,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亭子间,且没有独立煤卫,业主竟标出了近百万元的疯狂价格,原因也是对口某名牌小学。

  有人调侃说,“中国有两种房子,一种是住的房子,另一种是‘学区房’”。简单地说,就是买了“学区房”,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附近“对口”的小学和初中就读,而且,这些小学和初中又基本上是抢手的名牌学校、优质学校。这种附加在“学区房”上的因素,甚至超过了住房本身的属性与效用。由此形成的局面是,一方面,政府要求就近入学,另一方面,部分家长采用购买“学区房”的办法,用一种“拼房”的方式完成了合法性择校。

  本来国家规定就近入学,是为了缓解对名校“一窝蜂”式的追捧,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可是,在“以钱择校”和“以权择校”之路被阳光招生政策堵死之后,购买“学区房”就成为民间择校的一种不二选择,也被认为是最有效、最保险的上名牌学校的捷径。恰是在这种名牌优质学校还处于“卖方市场”的推动下,“学区房”的价格一路走高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把教育资源和商品住宅挂钩的做法,既让一些人能够利用经济优势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也给一些人哄抬房价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学区”划分并非固定

  中心城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透露,其实并没有老百姓口中所说的“学区房”划分,向来只有“就近入学”一说。“就近,指的就是各个公办中小学就近招生入学的对口范围”。

  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了一系列法律规范,明确规定了“就近入学原则”。但本市各个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划分就近入学地块时,在具体操作上会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区会按照居委会来划分“学区”,而有的即使是同属一个居委会,但由于门牌号的不同而被划入不同的学校。业内人士透露,首先,“学区”的划分第一原则是“就近”,但就近并不意味着离学校更近的小区就一定是被划入“学区”,因为,区域的划分并不是以小学本身为圆点来划定的,而是由公安部门在排摸了区域内适龄入学儿童数,再由教育部门进行统一分配。“因此,‘学区’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因为区域内适龄儿童数做出调整。但通常来说,‘学区’划分的大方向在很多年前就定下来的。‘学区’划分之初,会预测近几年适龄儿童的人数和学校招生人数的比例,制定学校周围哪些区域可以进入对口名单,过一两年后根据具体情况略做调整。此后,就会进入相对稳定期。”

  多重因素影响入学

  我国教育部门曾出台了《关于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实施步骤和规划统计指标问题的几点意见》,规定“走读生则应考虑学生上学途中安全和上学距离不能过长,走读生上学途中单程时限(不论步行还是利用自行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建议为:小学低年级上学途中最多不超过30分钟;小学高年级上学途中最多不超过45分钟;中学上学途中最多不超过60分钟”。这也可以看作是就近入学的基本定义。这几天时值小学入学报名。令有些家长纳闷的是,明明自己的小区前几年一直是对口某所学校的,怎么今年忽然就变了呢?还有相当一部分正准备着手买“学区房”的家长也在犹豫,将来“学区”的划定会不会变?

  受政府政策和特殊情况影响,实际购房后并不一定如愿以偿。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学校的招生范围每年都会公布一次,但招生范围的确定是以小区或者街道整体划分,这可能就会因招生范围变动而产生,居住地虽与学校仅一墙之隔,孩子却与学校失之交臂的情况。此外,“学区房”的风险还在于落户。在房产买卖过程中,产权过户与户口迁移并不是同时进行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中间存在时间差,其中可能就会存在风险。

  即使是进入了稳定期的“学区”,如果适龄儿童数超过了学校招生数,一般当地的教育部门不会大幅裁减对口小区,而会根据情况制定“优先级”规则,比如,跟随父母入户时间满3年优于不满3年的,产证为父母的优先级高于产证为其他亲属的。但是,近年来本市遭遇生育高峰,当对口某一所热门学校的适龄儿童数爆棚时,可能就会采取摇号方式,也就会出现即使符合条件,也无法入学的遗憾。

  教育均衡回归理性

  刚刚完成了本市17个区县文化现状调查的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教授说,在发达国家,衡量一个社区的文化氛围,以及家长选择社区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就是看有没有图书馆,离博物馆、体育馆近不近,而不是看是不是傍着什么名牌学校,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

  宝山区交华中学校长赵凤飞认为,在上海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真有那么“牛”的学校值得家长花比正常房价高出几倍的价格去购买“学区房”吗?想想,前几年在全国被疯狂追捧的一些高考“神校”,最后不也一个个变成了泡沫吗?所以,让“学区房”真正回归平常、回归理性,才是一个正常的教育常态。

  也有专家认为,即便是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国家,也有“学区房”的概念。政府虽然极力均衡教育资源,淡化名校概念,但是为了孩子成长的“软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很多国家都在上演。在美国洛杉矶的圣马力诺学区,没有公寓,只有独立房。一栋独立房最低价已经炒到200万美元一套。而同样一栋三居室带车库游泳池的独立房在相隔5英里以外,只需50万美元。因此要完全杜绝“学区房”并不容易。

  继静安区之后,本市已有多个区实施了“学区房五年限令”。市教委在解读今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时也提出,各区县可根据实际,借鉴静安区“一个门牌号一居住户,五年内只接收一学生”的试点做法(双胞胎、单独二孩、双独二孩例外)。对此,市教委主任苏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事求是地讲,长期以来社会上不顾上海多年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的成效,人为划分了所谓好学区、差学区。这种观念成为了“学区房”重要诱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房地产市场,更给各区县准确预测学生的区域分布和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造成了困扰。”苏明表示,从前两年部分区县的“限令”执行效果来看,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产中介机构对部分“热门”公办小学相应区域的非理性房价炒作,促进了就近入学的公平、公正,让部分“热门”公办小学的招生工作更加公平有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民资讯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评论·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 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为傍名校“孟母三迁”未必如愿
问题不再噱头
七方面规范“两融”业务管理
证监会再敲风险警钟
新民晚报新民观察·要闻A04为傍名校“孟母三迁”未必如愿 2015-04-18 2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