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早高峰时段,家住白玉路的高鹏骑着自己心爱的“老坦克”,来到位于轨道交通3号线曹杨路站东侧桥荫下的非机动车公益停放点,在“文明示范员”的引导下将车停妥后,进入站厅乘坐轨交去上班。高先生告诉记者,原先每天是开车上下班,自从有了这个免费停放点后,自己现在便以“自行车+轨交”方式出行,“既方便又能控制时间,还避免了开车的拥堵”。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用1米多高白色铁栏栅围起来的机动车免费停放点,整洁、规范、有序。混凝土铺就的地面上,黄、白相间的区域划分停放标志线,清晰醒目;入口处由看管人员现场引导,自行车、助动车按大小分类停放,车头整齐划一。据胸佩“文明示范员”标志牌的现场管理员吕长莉介绍,停放点每天高峰时可停放700辆左右的非机动车,由于在轨交运营时间段都有专人看管,开放免费停放点以来还从未有非机动车失窃的投诉,大家骑车过来停放后,走上个一、二分钟便能进入边上的站厅换乘轨交,很受欢迎。
应该说,在轻轨桥荫下设置公益性的自行车停放点,对于方便居民绿色出行,减少自行车乱停放现象,提高换乘设施使用率都具有积极意义。普陀区建设和交通委副主任吴国荣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原先辖区内轨交3号线、4号线的金沙江路、曹杨路和中潭路三个站点的桥荫下,都是违法建筑物,环境面貌差,区政府下决心拆除后设置了4个公益性非机动车停放点。为鼓励人们采用自行车存车换乘轨交方式出行,区政府每年还需投入70多万元,作为这些非机动车免费停放点的日常经费,“停车换乘的良好运作需要有力的政策保障”。
据了解,在轻轨桥荫下设置免费停车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普陀区政府下阶段还将出台非机动车有序管理办法,继续鼓励自行车换乘公共交通,将在区域内涉及到的轨道交通20多个站点,全部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同时,利用区域内高架桥洞下拆除违法建筑后留下的空地改建自行车停放点;对街面非机动车停放设置和划定专门区域,由街镇城管负责日常巡查管理。此外,还将挖潜改造,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P+R”停放点。
记者手记
城市化、现代化和机动化的历程,让一度只流行于西方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也在迅速感染着我们的城市。提升“自行车+轨交”出行方式对市民的吸引力,对减少城市拥堵、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上海外牌限行新政实施后,小客车“P+R”已一位难求,多设置一些自行车“P+R”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我们的城市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将自行车交通和轨道交通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换乘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行能力。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