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乐观
2013年夏,为了和妻子的父母住得近些,特雷弗·帕克斯一家从得克萨斯州搬到田纳西州。可不到4个月,帕克斯就丢了新工作。当时处境艰难:就业市场不景气,他又年近50,有两个上学的孩子;作为一个新来者,他没有朋友,缺少人脉。“我很担心,我谁也不认识。”他说。
他努力寻找机会,打零工,和孩子同学的父母交流,与以前的雇主联系,浏览在线求职网站……他发出很多简历,均遭拒绝。
去年秋,形势出现好转。他先是接到当地一家小银行的面试通知,不久又接到从前供职银行打来的电话,说是要新成立一个洪水保险部,希望他成为团队一员。
这份工作让帕克斯重新找回自信,也给他的家庭带来财务保障。他的故事大致反映了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尽管复苏还不全面,但改善是真实的。自美国5年半前宣布金融危机正式结束以来,盖洛普咨询公司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民意调查首次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开始对经济表示乐观。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美国去年就业实现自1999年以来最强增长;截至今年1月,官方失业率数据降至5.7%,比一年前降低近1个百分点。
连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的高失业率也在迅速下降,这部分得益于汽车和其他制造业的复苏。目前有28个州,包括许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州,就业水平已回升到2007年的高位。
百业复苏
一些行业出现用工短缺。波士顿附近一家名叫“树叶”的产品开发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鲍说,公司为客户解决从汽车到工业设备等多个行业的技术难题,因业务拓展,需要在原有600名员工的基础上扩招20%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科学家,但很难如愿。“这个市场非常紧俏。”他说。
不仅科学和数学这样的高尖端领域找工作不愁,其他很多行业也都在扩大招工,从专业化服务、销售、技术工种,到酒店、零售店里的低收入岗位。去年有十分之一的新工作机会来自建筑领域,证明这个在经济衰退中备受打击的行业也迎来了复苏。
16至24岁的年轻人是2008年以来求职市场上最受打击的人群,失业率为25至34岁、45至54岁人群的两倍。如今,情况已经改变。
波士顿大学大四学生拉希德·内尔松说,他眼瞅着就业前景一年比一年好。去年秋,他开始密集寻找工作,眼下已有了一个职位要约,在AT&T公司做客户经理,向企业推销电讯技术。
他早早做了求职规划:主攻市场需求大的营销领域,周末进行各种面试,整个秋季学期都在不停发求职申请……作为波士顿大学职业发展中心的学生大使,他敦促同学们早做类似规划。
年长者也感受到了就业市场的春风。加州圣迭戈市的山姆·贾曼失业已久。他从事的财产抵押行业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中心。2008年他第一次失业,2009年重新就业,为面临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危险的人们修改贷款计划,去年初再遭裁员。尽管房地产行情开始好转,但他已经51岁了,没人愿意雇用他。“他们说,你离开老本行5年了,很多业务发生了变化。我们想聘用有最新经验的人。”
无奈之下,他开始扩大自己的求职范围,比如佩特科宠物用品公司的保健工作等,并且27年来第一次考虑离开加州,“因为这里没有工作”。
但去年10月,他在当地一家信贷公司谋得一职。虽然薪水较从前减少了四分之一,管理级别也降了一级,但他感到满意。“我喜欢这份工作,人们很友好,而且不必离开圣迭戈了,”他说,“我有更多的安全感。”
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美国仍有280万人失业时间超过半年;即使重新就业,由于种种原因,新工作维持的时间也不长。但有一个事实是明确的:从蓝领到贾曼这样的白领,越来越多失业者正在重返工作岗位。
挑战犹在
尽管美国的就业情况较之欧洲国家好得多,但仍存在一系列挑战。
比如,中产阶级收入增长陷入停滞,不平等现象早在经济衰退之前即已出现,且日益严重。这些趋势现已成为政治中心问题,共和党和民主党领袖均非常重视,将在2016年的总统选举中就此展开博弈。
再如,从机器人到智能手机,技术进步为消费者呈现一个崭新的世界,但同时也搅动传统职业的一泓静水。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在2013年出版的著作《再见,平庸时代》中预言,未来世界里,受过优等教育的精英将把其他人远远甩在身后。
此外,由于此番失业潮是大萧条以来最漫长的一次,失业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导致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劳动人口没有工作或处于未充分就业状态。有的人只能做兼职,而不是期望中的全职工作;有的则因连遭打击,深深失望,从此不再找工作。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在经济衰退中被边缘化的人们因为离开职场太久,逐渐失去技能、人脉关系和市场竞争力,恐将永远无法重返职场。
提高劳动力市场参与度,让更多能够工作且愿意工作的成年人走进职场,是衡量美国真正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指标。
乔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家史蒂芬·罗思承认上述挑战,但反对长期悲观的论调。他说,历史一再重复,每当出现经济困难、技术变革或全球竞争的时候,总有人危言耸听,预言未来形势如何严峻,而事实证明,他们的预言往往是错的。 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