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电影要求高
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电影”,并不是指把戏剧故事改编成电影,而是指把几架摄像机,对着舞台,以观众视角出发,辅以推拉摇移等镜头拍摄手段,以最佳视角呈现的画面组接,来呈现故事。这一门类,对导演、演员和故事都要求很高。导演不仅要懂得戏剧场面组接,还要懂得镜头画面语言。而基本以中景、近景呈现的连贯画面,还会“一气呵成”地同时“放大”演员的优缺点。因此,电影史上,这一类戏剧电影并不多见。1993年获得第43届柏林电影节“卡里加里奖”的《暗恋桃花源》是一部,去年在美国奥斯卡颁奖礼所在地杜比剧院上映的3D戏曲电影《霸王别姬》也属于这一类型。
显而易见的是,这类戏剧电影的导演首先要相当熟悉舞台。徐昂出自北京人艺,电影《暗恋桃花源》的导演是赖声川,《霸王别姬》的导演是具有多年舞台导演经验的滕俊杰。
与此同时,这三部电影的演员都是杰出的舞台剧演员。《十二公民》的主演之一就是《喜剧的忧伤》的主演之一何冰,隶属于北京人艺。《暗恋桃花源》的主演是林青霞、金士杰、李立群等,《霸王别姬》主演则是尚长荣、史依弘。
戏剧本身水准高
相较于一般电影,戏剧电影受限于空间、景别等,就要求戏剧本身必须是一台高品质的剧目。不仅要依赖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功力,还必须基于扣人心弦的情节、激荡人心的情绪、出人意料的结局……
改编现有名著,显得较为“讨巧”。徐昂的这两次改编都是。话剧《喜剧的忧伤》改编自日本编剧三谷幸喜的《笑的大学》;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经典影片《十二怒汉》——他都聪明地保留故事框架、植入本土化元素。《十二公民》讲述的是一桩发生在中国当代的“富二代”弑父案。因为充满争议与疑点,引发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在一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上,“中国式陪审团”横空出世,12个毫无联系、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聚在一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探讨这个案情,他们的讨论结果将决定被告的“生死”。
罗马国际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对该片评价较高:“这是我看到的反映中国现实的群像式作品,对经典的本土化做得十分到位!”该片在再现经典模式的同时,关注了本土的现实意义。
此前,美国电影《十二怒汉》展现的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中的偏见。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借鉴同样的方法,展现了他们在民族与国家的背景之下,对正义的追求。上海话剧中心也经常上演名为《十二个人》的话剧版。
一旦,舞台呈现得到品质保证,那么戏剧电影的镜头语言,只是导演替代观众,做出主观镜头的最佳切换罢了。
电影票房估值低
目前,戏剧电影《十二公民》何时进入院线并不太明朗。有传闻说只有“剧场点映”。从产业角度分析,戏剧观众相较于电影观众来说,一定属于“小众”,试图让话剧观众带动电影观众的念头,始终处于“尝试阶段”。话剧中心培养市场10余年,上海固定的话剧观众不会超过5万人。就算他们每一个都买了80元的电影票,总票房也就400万元——这对于动辄以数千万投资博取数亿票房的电影“大佬”而言,“塞个牙缝都不够。”400万元票房——还是“戏剧票房大仓上海”供给的,全国票房更不敢想象。
对于早就蓬蓬勃勃产业化的中国电影业而言,更多投资商在自我分析为何输票房时就经常说:“现在的电影观众都低龄化了……”数据可以证明,票房最红火的国产电影,是以《小时代》和《泰囧》为代表——这两类观影人群,很难与《十二公民》的受众重叠。
于是,问题来了,在当下的氛围中,优秀的小众艺术,有可能走向多金的大众艺术吗?还是让小众的归小众,大众的归大众?小众有着奔向大众的勇气和智慧,这就是戏剧电影虽然出得少,但是基本上出一部就能得奖一部的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