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身原因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原主任、评论家丁罗男教授认为,目前的上海文艺评论存在三个不相称,即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身份不相称、和文化市场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不相称、和上海市作为文化理论研究人才的高地和队伍实力不相称。他说,上海存在文艺重创作轻评论的问题,出现了用票房代替评论、用报道代替评论甚至以评奖代替评论的现象。他呼吁,评论要与文艺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坚持说真话、讲道理。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评论家石川说,上海一些年轻评论家有影响力和知名度,但他们的声音都在外地和新媒体上,主流媒体应该主动找他们合作。他批评说,现在评论问题很多,不太接地气,流行标题党,有时热点抓住了,但根本评不到点子上。如电影,只是骂这片子最烂,但中国一年六七百部电影,最烂的他根本没看过,根本说不出烂片为何这么多?
发出批评声音
上海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蓝凡指出,由于艺术划分越来越细,很多艺术领域老死不相往来,在加上知识背景不同,这为跨界评论带来了困难。他认为,上海仅仅成为艺术创作的码头是不够的,要让评论促进和引领创作,使上海成为艺术批评的交流中心,使全国的文艺院团来上海都能听到真正的批评声音。由此,才能确立上海文艺评论的地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郜元宝说,上海文学批评人才过剩,但影视等新兴产业的批评力量还很薄弱。对此,上海文艺应该提倡跨界批评。如果各自为界,就会使有些批评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批评道:“现在媒体评论报道代替文艺评论,而有些报道则是影视制作方的自我评论,其他声音很难介入。脑残剧层出不穷,就是文艺评论没有及时介入。”
重在搭建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丹梦对上海没有C类文艺评论学术期刊深感遗憾,这使上海缺少了一个集中和发现专业评论人才的平台。她说,上世纪80年代,上海优秀评论家的很多文章都发表在文学期刊上,但随着高校评价机制转化,高校教师们都优先把文章发给权威学术期刊上,即C刊。由于目前上海没有文学评论的C刊,缺少这一平台,就削弱了人才的集聚效应。
《上海文化》主编、评论家吴亮说,文艺评论人才与其说是培养出来,不如说是发现的。大家都说要培养批评家,但评论家和大作家一样不是培养出来的。他建议,上海要把重点放在发现人才和扶持人才上。
一些评论家认为,上海的评论队伍缺乏资源整合,呈现散兵游勇的状态。上海作协青年评论家李伟长说,其实上海文艺评论人才在全国力量很强。他以思南读书会的成功经验指出,现在更需要的是整合资源、建立平台,一个人写评论和数个人一起评论产生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本报记者 俞亮鑫